1.草是白居易几岁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 。此诗是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 。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并广为延誉 。(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
2.白居易几岁时写了《草》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小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白居易时年十六 。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话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
《赋得古原草送别》写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
3.白居易——永草 怎么写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取前四句成诗叫<;咏草>;或<;草>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
2. 原:原野 。
3. 荣:繁盛 。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
[简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