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包袱怎么写( 三 )


男的接着写名讳 。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 。
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 。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 。
“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 。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 。
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 。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 。
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
文明华夏五千年,月半哀思寄祖先.略备包封呈孝念,幽灵邈邈乐西边 。”这是一位网友的对传统的“七月半”真实描写 。
其实,“七月半”并不是农历七月十五号那天过,按照风俗,一般都是提前到农历的七月十三日来过 。所谓七月半,就是指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的这段时间 。
按民间的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关,七月十五关鬼门关 。这十五天,鬼回阳间探亲访友,自由活动,不受阴曹地府的约束 。
没有亲友可探访的孤魂野鬼,就四处游荡,所以晚上外出到僻静地方去的人,多结伴而行以壮胆 。因为开了鬼门关,祖宗要回来探亲,于是就有了七月半接祖宗和烧包的习俗 。
这也许是无稽之谈,但古往今来,民间年年过七月半,可见这既是生者对故人的至孝和思念之情的追思,又是期盼后人能得到先人的庇荫,平安幸福的一种形式 。有关“七月半”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 。
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
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目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
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 。
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盂兰盆节,相沿成中元节,七月半烧包袱起源无法考证到具体年代,但根据清明节有烧包袱的习俗来推断,应该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
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无论道教还是佛教都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
而今,烧包袱这一习俗在我国真可谓得到了发扬广大,不论乡村还是城镇,只要有人的地方没有不烧包袱的 。乡村地广人稀烧包袱没什么可顾忌的,可城里就不一样,人们在公园和马路两边的草坪地上烧包袱,将花草烧成黑碳,纸灰烟雾到处弥漫,毁坏了城市风景,污染了城市空气,这与保护环境是背道而驰的,与创建文明城市也是相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