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京剧老旦行当艺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三 )
承上启下的发展时期(1949年后)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来的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凡唱老旦者无不学李多奎的现象 。这一时期的老旦演员,均受到李派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其中李金泉、何盛清、李盛泉、耿世华、王玉敏较有造诣 。而在他们当中,只有李金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创立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李(金泉)派老旦艺术 。
李金泉(1920- 2012 )
毕业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受教于文亮臣等先生 。1941年拜李多奎先生为师,并收为义子,深得真传,为继承和发展京剧老旦艺术打下了坚实得基础 。
李金泉的嗓音清脆而响亮,能够很好地控制气息和力度的变化 。他善于钻研,勇于创造,坚持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从他步入剧坛到取得卓越成就的三十几年中,正是李(多奎)派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李金泉坚持的这种艺术创新精神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吸收前辈老旦艺术家的长处,并借鉴了青衣、老生等行当的艺术特点,而且还从兄弟剧种甚至话剧、歌剧中汲取养分,巧妙地化“他”为“我”,成为他独有地特长 。使其创造的角色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加符合审美需求 。
李金泉的戏路宽,而且唱作均属一流 。在他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塑造了古今若干个人物形象,把年龄、地位、身份、性格各异的人物,演绎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而其清新俏丽、引人入胜的声腔,抑扬有致、清晰入情的念白,自然、细腻、优美的身段动作等高超的表演技巧,在他所演的剧目中集中地得以体现 。他在艺术创造上,始终不渝地追求“真”、“善”、“美”、“新”、“深”、“精”,使他的表演时代感突出、生活气息浓、人物挖掘深、艺术表现真、舞台美感强 。
李金泉先生还是一位唱腔设计者,从在戏校学艺时就为李玉茹等设计唱腔 。他不但创编老旦唱腔,如《罢宴》、《李逵探母》、《响马传》和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平原作战》等诸多剧目中的老旦唱腔,还创编了《沙家浜》、《平原作战》等戏的老生唱腔 。他的这些韵味浓郁,荡起回肠的作品,显示了他“因戏设腔、因人创腔”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 。
李金泉在京剧老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论是唱、念、做都优于同辈,在人物刻画方面甚至超过了前辈老旦艺术家,其艺术风格独数一帜、自成一家,最终形成了有自己艺术特色的李(金泉)派 。为解放后京剧老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王玉敏(1923-1994)
戏曲教育家 。1935年考入中华戏曲学校,师从刘俊峰、时青山、文亮臣 。戏校毕业后,又得到孙甫亭、李多奎的指点 。他尊崇龚派表演艺术风格,但又能博采众长,有所发展、创造 。他的嗓音高亢、刚柔并济,无论是雌音、衰音、刚音、脆音、涩音,均能运用自如 。强调唱念的技巧,他认为吐字与声腔的关系是字为主,腔为辅,要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声与情的关系,则是以声传情,通过吐字、归韵,唱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声情并茂、以情动人 。他提出老旦的念白应该“刚而不暴”,表演应该“美而不媚” 。他的唱念表演十分重视从剧情人物性格出发,注重生活气息,讲求传神,不故意卖弄技巧,富有艺术魅力 。在中国戏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后,培养了许多优秀青年老旦演员,如王晶华、李鸣岩、郑子茹、郭跃进、蓝文云、史云兰、甄静娴等 。
李盛泉(1916-1987)
1925年入富连成科班学艺,师从萧长华先生 。1933年拜李多奎先生为师,得到李派真传 。后因嗓音条件所限,从事教学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后,任上海戏剧学校和华东戏曲实验学校老旦教师 。1957年受聘于上海市戏曲学校任教 。他在教学中着重把握唱念中声、情、气、韵起伏张弛的丰富变化,以及高潮的蓄势、递进和爆发,使人物塑造个性鲜明、层次清晰、激情饱满 。此外,他还擅长在新剧目中为老旦行当的唱腔谱曲 。现代京剧《龙江颂》中盼水妈的唱腔原型是由他创作的 。李盛泉先生为李(多奎)派老旦艺术的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 跑道@一人分饰“元堇”和“王熙凤”的背后,新一代上海京剧偶像驰骋青春赛道
- 艺术|新京剧助力安徽戏曲艺术新发展
- 花脸|京剧里的李逵
- 锦绣江山#新京剧助力安徽戏曲艺术新发展
- 上海京剧院$京剧样板戏其实很多都失传了,而唯独《智取威虎山》传承的最好
- 苗怀明|苗怀明:构筑坚实的京剧学文献基础——读《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有感
- 智取威虎山&京剧样板戏的功臣于会泳为何写下十七万字检讨后又服下了来苏水
- 李世济&京剧名家李世济和孙毓敏二人传播功德无量,但传承却争议颇多
- 国家京剧院!作家汪曾祺虽是《沙家浜》编剧,却称样板戏无功可录,罪莫大焉
- 越剧|“女包公”沈敏:坚持传承越剧花脸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