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写对策( 二 )


2.范围
【怎么样写对策】适用于产品形成全过程出现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原因制定、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验证 。
3.职责
3.1办公室是纠正预防措施的归口管理 。
3.2各部门负责检查本部门不合格原因及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保证其有效性 。
3.3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协调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
4.工作程序
4.1纠正措施
对于存在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 。
4.1.1识别不合格
对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输出的信息进行识别:
a.过程、产品质量出现重大问题时;
b.管理评审发现不合格时;
c.顾客对产品质量投诉时;
d.内审发现不合格时;
e.出现重大环境污染或环境事故;
f.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g.其他不符合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 。
4.1.2发现不合格原因
责任部门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
4.1.3措施的制定、实施与验证
a.对某个部门的质量问题,由办公室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经管理者代表批准,交责任部门负责改进 。
b.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质量问题,由办公室请示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公司有关部门召开质量问题专题分析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落实责任部门,由办公室根据专题会议的决定,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至责任部门处理、改进 。
4.2预防措施
公司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
4.2.1识别潜在不合格
办公室要及时分析如下记录:
a.供方供货、服务质量情况;公司对顾客满意程度调查情况;
b.以往的内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
c.纠正措施执行情况记录等;
d.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 。
通过以上记录分析,及时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过程、服务质量趋势及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消除不合格原因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应有效处理顾客报怨和产品不合格 。
4.2.2发现有潜在的不合格事实时,由办公室、生产技术部会同相关部门讨论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和确定责任部门,明确责任人和实施进度,予以实施并作好记录 。
4.3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控制
4.3.1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措施实施的过程 。
4.3.2办公室负责对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实施控制,保证有效,并作好记录,由管理者代表负责验证 。
4.6对有效果的纠正/预防措施若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更改,应经审批后纳入
质量体系文件 。
4.7对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办公室应对此进行调查,查明未能完成的原因,向管理者代表报告,责任部门无正当理由,应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
4.8对重要纠正、预防措施的相关记录及有关信息应提交下次管理评审输入资料之一 。
5.相关文件
5.1《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5.2《内部审核程序》
6.记录
6.1《不合格原因分析报告》
6.2《纠正和预防措施整改单》
6.自我反省与对策怎样写反思是指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回顾”和分析的过程 。教师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反省、思考,探索并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与整理,从而促进自己观念转化,提升教学能力 。可以说“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关键是侧重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有哪些”,“如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如何设计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处理”等 。教学中的反思主要反映在行为记录上,这种行为记录与教案并行(教案上的空白处,可供教师随时记录),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着重是对教学过程与效果的反思 。行为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生分析,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出现的问题;(2)策略分析,指对教学问题的调控措施及效果的分析;(3)亮点分析,即自己满意的教学技艺和教学机智 。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写“教后记”,主要有包括“学生在什么地方不易懂,原因何在,我的处理有效吗”,“学生在学习中有好的想法和思路吗”,“学习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在哪里,能力上的缺陷是什么,如何弥补”,“教学策略应作哪些改进”等等 。自我反思有时还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 。如有组织的教学实录反思、教学录像反思,就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反思法,这种反思既可以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审察自己的教学历程,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又可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反省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调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