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怎么写( 三 )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
(霍松林)
【出处】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31_35
4.终南望余雪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百度: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1.这首诗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
答:
2. “林表明霁色”极为生动,试加以赏析 。
答:
答案:
1. 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都是望中所见的 。
2.“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 。“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 。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 。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 。
5.终南望余雪是描写什么时候的写景诗,写的《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
作品名称
终南望余雪
作品别名
终南望馀雪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作 者
祖咏
作品原文
编辑
终南望余雪⑴
终南阴岭秀⑵,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⑶,城中增暮寒 。[1]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
⑶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1] [2]
白话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
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 。
傍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3]
6.终南望余雪是什么唐诗纪事》有一段关于祖咏写这首《终南望余雪》诗的故事:有一年,朝廷考试举子,试官出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 。
祖咏参加了这次考试,才写了以下四句,就交卷了 。终南阴岭秀,积雷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试官一看,不符合规定,问他为什么,祖咏答说:意思都写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