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怎么写( 四 )


这段纪载,不难使人看出这位诗人是如何忠于创作规律,尽管试帖诗由朝廷规定格式,限用官韵,而且一般至少要写四韵(八句),才算成篇 。但是当诗人发觉只用两韵四句已经把意思写完的时候,就坚决放下笔杆,不肯多添一个字了,如此"惜墨如金"为人所称道 。
祖咏这首诗,不仅仅因为它尽意而止为人所称道,这首诗本来就写得很成功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两句已经把题目的"终南望雪"四字都写到了 。
剩下"余"字还有待于发挥 。于是作者再下十个字极力写出"余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就是说,在傍晚的时候,雪已经停了,天色开霁,树林顶上反射出明亮的阳光 。可是在这个时候,城里的人反而觉得雪威更加凛洌了 。
句中的"霁色""暮寒",正好从眼前的景色和人的感觉两方面烘托出"余"字的精神 。这样看来,四句诗已经把试题的意思都写圆满了,不多不少,正到好处,倘要增加一些什么,大抵也只能在枝节上面添添补补罢了 。
而这些枝节加上去以后,未必增添了诗的境界,恐怕反而会画蛇添足 。
7.《终南望余雪》这首诗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
【词语解释】
林表:林外 。
【诗文赏析】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
[注释]
①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
④篱落:篱笆 。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
2.曛:昏暗 。
3.君:指的是董大 。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