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句之妙)
——晋·陶渊明《饮酒》
万文武
大家都说陶渊明的这两句诗好,自然也有说不好的 。宋蔡正孙在他的《诗林广记》中引《鸡肋集》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 。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
其实要理解这两句之好,还是要读全诗 。这首诗有10句,可分作3段读 。前4句为一段,是说明他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心远地自偏” 。非境之静,乃心静耳 。中4句写这个静,这两句便在其中 。末二句补了一下,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无异是通篇的点睛之笔;显然这里的“悠然”并非什么也没有想,而是有“真意”的,只不过是说来无用,或者招忌,故以“忘言”二字推了开去 。
陶渊明隐居,宁可采菊以为食也不愿为了那五斗俸禄而去折腰事人,并非是他不想从事政治,只不过那并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所以这里难言的“真意”,一定是有所指谓的 。而今对于古籍的解读,由于有了考古对地下资料的发现,许多旧有的结论被推翻了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文物识小录》中,考证到所谓“商山四皓”其实乃“南山四皓”之笔误 。那么陶渊明在东篱采菊之时,抑或“悠然”地想起了“南山四皓”,这倒正好和鲁迅先生说的他另一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人格完全一致起来了 。
只是这一来,陶渊明就不那么冲淡了 。我倒是觉得,虽不合作于乱世却仍以国是为心的陶渊明更可亲可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1月01日第七版)
5.“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如何翻译《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