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句之妙) ——晋·陶渊明《饮酒》 万文武 大家都说陶渊明的这两句诗好,自然也有说不好的 。宋蔡正孙在他的《诗林广记》中引《鸡肋集》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 。
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 其实要理解这两句之好,还是要读全诗 。
这首诗有10句,可分作3段读 。前4句为一段,是说明他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心远地自偏” 。
非境之静,乃心静耳 。中4句写这个静,这两句便在其中 。
末二句补了一下,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无异是通篇的点睛之笔;显然这里的“悠然”并非什么也没有想,而是有“真意”的,只不过是说来无用,或者招忌,故以“忘言”二字推了开去 。
陶渊明隐居,宁可采菊以为食也不愿为了那五斗俸禄而去折腰事人,并非是他不想从事政治,只不过那并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所以这里难言的“真意”,一定是有所指谓的 。
而今对于古籍的解读,由于有了考古对地下资料的发现,许多旧有的结论被推翻了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文物识小录》中,考证到所谓“商山四皓”其实乃“南山四皓”之笔误 。
那么陶渊明在东篱采菊之时,抑或“悠然”地想起了“南山四皓”,这倒正好和鲁迅先生说的他另一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人格完全一致起来了 。只是这一来,陶渊明就不那么冲淡了 。
我倒是觉得,虽不合作于乱世却仍以国是为心的陶渊明更可亲可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1月01日第七版) 。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