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在每年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后的105天 ,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两天 , 又有“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之称 。因寒食节禁火 , 不许生火煮食 , 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 , 故而得名 。寒食节的来历传说春秋时代 , 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 , 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 。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 , 被立为太子 。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 , 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 。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 , 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 。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 , 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 。有一年 , 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 , 贫病文加 , 使他十分困苦 。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 , 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 , 使他恢复了健康 。晋献公病死后 , 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 , 而同室操戈 , 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 , 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 , 兴戎起衅 , 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 , 得立为晋国国君 , 史称晋文公 。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 , 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 。可是 , 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 。介子推十分伤心 , 决心不再见重耳 。他背着年迈的母亲 , 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 。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 , 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 , 上面写着:"有一条龙 , 奔西逃东;好几条蛇 , 帮它成功 。龙飞上天 , 蛇钻进洞;剩下一条 , 流落山中 。"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 , 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 , 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 , 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 , 心里大力不安 。接着 , 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 。不久 , 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 。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 , 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 。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 , 他根据别人的建议 , 火烧绵山 , 留出一条小道 , 想趁林中起火后 , 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 。可是 , 一连烧了三夭三夜 , 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 , 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 。大火熄灭之后 , 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 。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 , 十分惋惜 , 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 , 改绵山为介山 , 并修建子推祠堂 。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 。介子推死的时候 , 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为他是火饶死的 , 晋国人为了纪念他 , 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 , 进冷食 , 后来 , 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 。到了唐朝时 , 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 , 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寒食节习俗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 , 家家禁止生火 , 都吃冷食 。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 , 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 , 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 , 致祭、添土、挂纸钱 , 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 , 用柳枝或疙针穿起 , 置于房中高处 , 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其中多数寓意深刻 , 如祭食蛇盘兔 , 俗有“蛇盘兔 , 必定富”之说 , 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 , 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 , 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 , 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 , 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 , 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 , 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 , 盛兴于唐宋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 , 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 , 尽欢而归” 。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 , 都人踏青 , 舆者 , 骑者 , 步者 , 游人以万计 。”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 , 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 , 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 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 , 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 , 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 , 宋《文献通考》载:“蹴球 , 盖始于唐 。植两修竹 , 高数丈 , 络网于上 , 为门以度球 , 球工分左右朋 , 以角胜负 。”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 , 《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 , 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 , 兼赐宰臣宴馔 。”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 , 文人们或思乡念亲 , 或借景生情 , 感慨尤多 , 灵感顿生 , 诗兴大发 , 咏者甚多 。据查 , 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 , 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 , 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此外 , 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 , 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 ,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 , 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 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 , 为了躲避祸害 , 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 , 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 , 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 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 , 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 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 ,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 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 , 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 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 心中有愧 ,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 , 差人去了几趟 , 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 ,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 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 ,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 , 没有找到 。于是 , 有人出了个主意说 , 不如放火烧山 , 三面点火 , 留下一方 , 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 ,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 大火熄灭后 ,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 , 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 然后安葬遗体 , 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 , 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 , 原来是片衣襟 , 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 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 在山上建立祠堂 , 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晓谕全国 , 每年这天禁忌烟火 , 只吃寒食 。走时 , 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 , 到宫中做了双木屐 , 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 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 , 晋文公领着群臣 , 素服徒步登山祭奠 , 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 ,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 , 绿枝千条 , 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 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 , 珍爱地掐了一下枝 , 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 ,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 ,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 , 励精图治 ,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 ,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 , 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 , 捏成燕子的模样 , 用杨柳条串起来 , 插在门上 , 召唤他的灵魂 , 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 , 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 , 人们即不生火做饭 , 只吃冷食 。在北方 ,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 , 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 ,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 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 , 以示怀念 。春秋时期,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 想要封赏曾经患难与共的贤臣介子推, 可是介子推却隐居深山不出 。晋文公为逼他出来, 在清明前一天, 派人放火烧山, 介子推不肯下山受封, 结果被烧死山中 。晋文公十分懊悔, 于是在清明这天下令全国禁止烟火,只准吃冷食 。自此年复—年, 便在民间形成了禁烟火、吃冷食的寒食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