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怎么写的( 二 )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 。
“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 。“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
“连”,指连姻,即“嫁” 。“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 。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 。
“向”,这里是“在”的意思 。“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 。
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 。
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 。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 。
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
“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 。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
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 。
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 。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
评解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3.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