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从冷门到热门,这些小众博物馆有啥“吸粉秘籍”?( 二 )


“我从刚刚到国家动物博物馆工作开始,就去小学上科普课,已经坚持了12年 。”张劲硕说 。
据他介绍,博物馆还会组织学生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很好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很多学生在分享学习成果时会制作PPT来展示,像参加正式答辩一样认真 。这种把知识送出去的方法也吸引一批家长对博物馆保持着长期关注 。”
此外,越来越多博物馆领域的专业“大咖”也在加入科普行列 。张劲硕介绍说,北京天文馆馆长、中国古动物馆馆长、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馆长等都加入了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希望通过更多融合线上线下的宣讲,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拥抱科学 。
博物馆|从冷门到热门,这些小众博物馆有啥“吸粉秘籍”?
文章图片
观众走过国家动物博物馆内一幅动物摄影作品 。郝凌宇 摄
招式三:重在精修“内家拳”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中国博物馆的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数量由每年2.2亿人次增长至2.9亿人次,“博物馆热”正持续升温 。
“小众”博物馆如何借势而起?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专门类博物馆寻求差异化发展,致力于成为所在城市或某一领域的文化名片,传承城市的精神 。
在世界遗产之城泉州,该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列着古代海船、宗教石刻与外销瓷器,展现着宋元时期的辉煌航海成就;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则通过历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等文物展品,展现运河两岸风土人情与自然变迁 。
“博物馆要有体现所在城市、区域特色的展品,通过展品讲述所在地域的故事,在追求数字化的同时也要在实物展品上多下功夫,而非像过去那样千篇一律展示同一类展品,成功的专门类博物馆可以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张劲硕说 。
这个暑假,国家动物博物馆迎来比较显著的人流量提升 。张劲硕说,人们无法隔着屏幕感受动物的全部细节,还需走进博物馆亲身体验 。“面对一件百年前的标本,人在一瞬间能产生同科学先哲进行交流的感觉,这正是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
从前被认为“小众”的博物馆正变得一票难求 。人们呼唤着更多精彩的文博创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