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出现的“二简字”,笔画简单好认,为何在后来没有沿用下来


汉字在数千年前被华夏先民创造出来后,虽然在写法上经历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多种字体的演变,但在形式上,大多数汉字是以“繁体字”的形态出现的,一直沿用到几十年前。
繁体字由于笔画繁琐,字形复杂,在普通大众中间,被调侃为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出现的“二简字”,笔画简单好认,为何在后来没有沿用下来
文章插图

这就导致汉字只能在文人中间流传,普通大众很少有机会和条件去读书识字,这对传播文化、普及知识、交流思想都非常不利。
从19世纪开始,“汉语文化圈”的各个国家掀起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思潮,纷纷弃用汉字。在此影响下,国内不少学者也建议弃用汉字而使用拼音文字。
此时期,于内于外,都不利于汉字的发展。因此,改造汉字势在必行。
1956年初,酝酿已久的《汉字简化方案》终于出台,采取三种方法对数千个常用汉字进行了简化。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出现的“二简字”,笔画简单好认,为何在后来没有沿用下来
文章插图


比如,関——关,覌——观,縂——总,覚——觉。

比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省变后的偏旁部首要比原来的简单得多。

比如,稻榖的“榖”和山谷的“谷”,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谷”来替代。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出现的“二简字”,笔画简单好认,为何在后来没有沿用下来
文章插图

如今,在“汉语文化圈”内,我国大陆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使用的是简化汉字,而我国港澳台地区,日韩,以及国外其他华人地区,仍然在使用繁体字。
简化字和繁体字到底孰优孰劣?到今天,学术界依然没有争论出所以然来。
不过,简化字被推广起来后,在各行各业发挥出巨大优势,最显而易见的作用是:
毫无疑问,《汉字简化方案》的实施,是非常成功的文化工程,对汉文化走向全世界的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出现的“二简字”,笔画简单好认,为何在后来没有沿用下来
文章插图

在《汉字简化方案》通过后的21年后,也就是1977年12月下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呼之欲出。被第二次简化了的汉字,俗称
可以看出,“二简字”要比“一简字”更加简单、好写,以至于从1978年4月到7月,教育部发出了好几次通知,倡导人们在课本、教材、报纸、杂志、图书出版、板报、标语、书信等媒介上,全面停止使用第一次简化字,而使用“二简字”。
在那些年,所有平面媒介上出现的汉字,都是看起来有些怪异的“二简字”。
为什么说“二简字”看起来怪异,大家看看它的造型就清楚了。
“二简字”的简化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出现的“二简字”,笔画简单好认,为何在后来没有沿用下来
文章插图


比如,“酒”简作“氿”,“葱”简作“茐”,“籍”简作“笈”。

比如,“贰”简作“弍”或“二”,“柒”简写为“七”。

比如,“堂”简作“坣”,“停”被写作“仃”。

比如,“割”简写为“刈”。

比如,“矮”简写成“仦”。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70年代出现的“二简字”,笔画简单好认,为何在后来没有沿用下来
文章插图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几年,“二简字”被推广起来后,很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写起来简单,但几乎没有起到正面作用。
比如,“副部长”会被写成“付部长”,观者很容易产生误解,还以为是姓付的部长。“鸡蛋”会被写成 “鸡旦”,对习惯了前一种写法的人来说,看到后一种写法一脸懵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