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战国竹简上五个字,平息周文王千年争议:儒家果然又一次歪曲历史

所谓考古证史,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史料容易被后人根据自身需要篡改,有时篡改一字就让内涵谬以千里,因此想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考古,找到第一手资料。作为商周之际的风云人物,周文王不仅是周代商的关键人物,还是儒家眼里的完美表率。但在周文王身上却有一段历史公案,即“文王受命称王”之事,宋朝之后儒家学者极力否认文王称王,唐朝之前学者认可文王称王,为何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为何文王称王让后世儒家无法接受?竹简|战国竹简上五个字,平息周文王千年争议:儒家果然又一次歪曲历史
文章插图
1,封神演义中的周文王愚忠形象《封神演义》第二十九回“斩侯虎文王托孤”,周文王临终托孤,字字感人至深,一个忠君爱民的周文王形象跃然纸上。对姜子牙说:“倘吾死之后,纵君恶贯盈,切不可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违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见”,说罢泪流满面,让人读之唏嘘。对儿子姬发:“纵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为,以成臣弒君之名。”自我感慨说:“商虽无道,吾乃臣子,必当恪守其职,毋得僭越,遗讥后世。睦爱弟兄,悯恤万民,吾死亦不为恨。”按照这种说法,周文王一直恪守商朝忠臣本分,临终之时不忘告诫儿子忠君爱民,哪怕纣王残暴无道也要恪守其职,不准以臣伐君。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按照艺术创作基本理论,《封神演义》对周文王形象的塑造,应该是以周文王忠于商朝、忠于纣王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当夸张渲染。那么,历史上的周文王真有如此忠诚吗?其实,《封神演义》作者既违背创造理论,又没有违背,因为姬昌是否称王有一场争议,直到现代发现战国竹简上刻写的五个字,才证实儒家曲解历史,周文王果然是个大反贼。竹简|战国竹简上五个字,平息周文王千年争议:儒家果然又一次歪曲历史
文章插图
2,周文王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评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周文王忠不忠于商朝的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唐朝时期,学者刘知几《史通·疑古》记载:“夫天无二日,地惟一人。有殷犹存而王号遽立,此即春秋楚及吴越僭号而陵天子也”。梁肃在《西伯受命称王议》中,认为所谓周文王称王之说是“反经非圣”。总得来说,唐朝儒家学者比较含蓄的质疑“文王称王”。宋朝时期,儒学极度繁盛,出了很多大儒,欧阳修在《泰誓论》中极力辩驳,认为文王受命称王的看法为“妄说”。受到宋朝大儒影响,明清学者们开始认为“文王受命称王”之说是假的:一可能是“司马迁不达理道之舛”,司马迁搞错了,二可能是汉朝刘歆(支持王莽称帝的汉朝宗室,刘向之子)篡改史记等史书,故意将“文王受命称王”放进书中。竹简|战国竹简上五个字,平息周文王千年争议:儒家果然又一次歪曲历史
文章插图
客观地说,唐宋学者的质疑未必没有一点道理,那么司马迁《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的呢?《史记》记载: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后十年而崩,谥为文王。司马迁证实周文王晚年已经自称为王,《诗经·大雅·文王》篇中也说姬昌晚年称王。对于这一事实,汉唐文人基本都给予认可,并未提出什么质疑。其实,无论姬昌有无称王这一历史事实,透过历史上的这一场争议,可见白的可以被描成黑的,黑的也可以被洗白。通常来说,历史是越早越可能真实,越晚越可能被篡改,先秦与汉朝史书上的记载,应该可以说明姬昌称王的事实了。但欧阳修等的质疑与驳斥也存在一定道理,那么周武王到底有没有称王呢?而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里,真相只有一个,肯定是有人搞错了或说谎了,那么是司马迁搞错了,还是欧阳修胡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