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战国竹简上五个字,平息周文王千年争议:儒家果然又一次歪曲历史( 二 )

竹简|战国竹简上五个字,平息周文王千年争议:儒家果然又一次歪曲历史
文章插图
3,周原甲骨文再引争议大约公元前1150年左右,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迁都,从豳地迁至周原。大约百年后,周文王又迁都至迁丰(今长安县沣西),但周原仍是周人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专家在周原地区出土了周初甲骨,其中一些甲骨中同时有“周方伯”和“王”的内容,于是“文王是否受命称王”又再起争议。原因很简单,对于其中“王”的解读,部分学者认为是指商王,姬昌是“周方伯”,部分学者认为“王”就是指姬昌。由于周原甲骨文词晦涩难懂,至今未能全部释读,加之周原甲骨文数量有限,所以一直没能真正解决这个历史悬疑。竹简|战国竹简上五个字,平息周文王千年争议:儒家果然又一次歪曲历史
文章插图
4,战国竹简上的五个字一锤定音2008年,清华校友在海外发现一批战国楚简,拍下之后赠送给了清华大学,一共约2500枚,这就是“清华简”。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一,姬昌称王是历史事实清华简中的《保训》,是周文王临终前的遗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和“阴阳和谐”,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但《保训》开篇第一句五个字,让学者非常兴奋,基本平息了文王是否受命称王的历史争议。《保训》:“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戊子自演水,己丑昧爽至□,病,述保训,令史书之。”结合先秦与秦汉史料,“隹王五十年”这五个字一锤定音,明确无误的指出周文王身前已经称王,是商纣王的反贼。竹简|战国竹简上五个字,平息周文王千年争议:儒家果然又一次歪曲历史
文章插图
二,姬昌何时称王存在争议根据《周本纪》记载,由于周人势力越来越大,让商朝忧心忡忡,崇侯虎诋毁姬昌,于是纣王将姬昌囚禁在羑里。经过一番贿赂营救,纣王将姬昌释放,甚至还“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姬昌出狱之后,暗中推行仁政,在“断虞、芮之讼”这一年受命称王,即周文王在位的第42年。“隹王五十年”这五个字比较含糊,没有指出姬昌何时称王,但存在二种解释。1,姬昌晚年称王,后人尊敬他而说“隹王五十年”。2,最直白的一种解释,即姬昌做了五十年的王。如果姬昌继位之初就已称王,那么商周关系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当然,从姬昌一直“事殷”来看,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小。三,姬昌在位50年还是51年《史记》等正史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或文王“享国五十年”,但《吕氏春秋·制乐》记载的却是:“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从清华简《保训》这一句话中可知,周文王在位第五十年时身患重病,于是留下遗嘱。由此推断,周文王应该死于留下遗嘱之后不久,即“即位五十年而终”之说更符合历史。竹简|战国竹简上五个字,平息周文王千年争议:儒家果然又一次歪曲历史
文章插图
宋朝之后,儒家门徒为何曲解姬昌称王之事?原因很简单,姬昌晚年称王这一历史让儒家门徒不爽,周文王是儒家眼里的完美表率,如果他乱命裂土称王,岂非无君无父,背叛了正统商纣王,违背儒家忠君爱国的正统伦理理念,也无法塑造周文王“至德”的形象!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概就是这样,“文王受命称王”本来没什么争议,但儒家倡导忠君,要树立封建社会的正统伦理观念,而文王是商臣却“以臣反君”,与儒家思想严重相悖,于是儒家不惜曲解历史,硬生生的将原本没有争议的历史给逆转了过来,搞出一段千年争议,以至到明朝还出现《封神演义》中文王遗嘱这等夸张情节。参考资料:《史记》、清华简《保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