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医的分是怎么写

1.医生的称呼是怎么来的2015年08月01日 13:19:16 来源: 北京晚报 张 勇 治病救人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工作,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我们现在通用的称呼是医生、大夫 。
其实,在古代,他们的称呼还有很多,那些称呼都用于哪个时期,又是怎么来的呢?《黄帝内经》以黄帝和岐伯二人问答的形式行文,后人遂以“岐黄”代指医生及其行业,如“岐黄术”、“岐黄家”等 。兰台是汉代宫廷图书馆,《素问·灵兰秘典论》称黄帝将岐伯之言藏之“灵兰之室”,后世代指医生及其行业,《兰室秘藏》、《兰台轨范》等书名均含此意 。
疾医是周代医官名,《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 。疾医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
《本草备要》说“然经史百家靡不殚究,而于岐黄之书为尤嗜,盖以刀圭家鲜能探注,而养生者又不可以不知也 。”“刀圭家”是古代医生的又一称谓 。
汉代医生,通用的称呼是医工 古代以官职称呼医生是很常见的,不是因为这个人在医院有职务,而是因为这个人在官府里任职 。过去很多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家、哲学家等多懂药学医理 。
而这些科举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职,他们闲暇时间在民间救死扶伤、治病疗疾,与如今的医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都以其官职相称了 。秦代的医官称为奉常 。
公元前2世纪中期,汉景帝改称太常 。西汉时设太常、少府官职,属于太常的为百官治病,属于少府的在宫廷里治病 。
东汉曹魏时设置太医令,隋唐改称太医署令 。此系掌管医疗机构的职官 。
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弟子 。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诸药、调和制剂等 。
汉代名医淳于意,以创写中医病志“诊籍”名传青史,因他曾做过齐国主管粮仓的“太仓长”,所以世人称他为“仓公” 。司马迁就是这样称呼他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述的就是他和扁鹊的事迹;唐代医家王冰,用12年的时间,补充、整理、注释《素问》24卷,名扬天下,因他曾做过太仆令,人们称他为“王太仆”;宋代许叔微,是中医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少时苦攻医学,颇有成就,他写的《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很受医学界欢迎,因他曾是集贤院的学士,故有“许学士”的别称;还有《南阳活人书》的作者朱肱,也在当时闻名遐迩,因宋徽宗时被授以“奉议郎医学博士”,所以病家都尊称他为“朱奉议” 。
《后汉书·费长房传》记载东汉方士费长房见一市井老翁悬壶卖药,活人无数,市罢则入壶中,故高明的医生又称“壶公” 。神医扁鹊相传为卢国人,后世以“卢医”称呼名医 。
张仲景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医学界都以“张长沙”呼之;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刘完素,因阐发火热病机而成为河间学派的开山,大家都叫他“刘河间”;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元代医家朱震亨,是中医阴阳学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义乌的丹溪行医,于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称;名噪乡里的明代医家汪机,因为祖居安徽祁门的石山,所以人称“汪石山” 。三国时董奉避居江西庐山,隐世为医,只求愈者植杏树以为答谢,数年积10万杏林,售杏以济贫民,深受时人爱戴,故医生又被尊称为“杏林翁” 。
有些名中药,原来其实是人名 刘寄奴、使君子、何首乌等是我们熟知的中药,其实原来这些都是人名 。金元时期的名医 “穆大黄”,就是因为善治火热症,巧用中药大黄而得名的;明代医家张景岳,长于温补法,善用中药熟地,他创制的29方“新方八阵”中,仅熟地就占了22方,故时人称之为“张熟地”;清代医家张锡纯,试图用现代药理探讨中药石膏生用和煅用的不同机制,被医林呼之“张石膏”;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中医陆仲安,善用中药黄芪治疗疑难病症,胡适的所谓“糖尿病”,就是他用大剂量的黄芪,配伍党参、山药、黄精、石斛治愈的,所以大家都尊称他为“陆黄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