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日记|故闻|鲁迅和《永乐大典》的回归

《永乐大典》的回归,与鲁迅有着怎样的联系?在绍兴图书馆里,藏着多少与鲁迅相关的精品文献?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近日正在举行的“诗书继世,察古知今”《永乐大典》绍兴站巡展暨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40周年馆藏文献展中都可以找到。
鲁迅日记|故闻|鲁迅和《永乐大典》的回归
文章插图

《永乐大典》的回归,离不开鲁迅的努力
《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这是明代永乐皇帝命内阁首辅、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等人编纂的大型类书,成书11095册,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典籍七八千种,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鲁迅日记|故闻|鲁迅和《永乐大典》的回归
文章插图

“盛世修书,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一个时代‘文治’的象征。在《永乐大典》出现之前,有北宋太宗时期修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四大类书。之后,则有清乾隆时期修的《四库全书》。”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唐微说,早在几年前,她就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看到了这个《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工程的展览。
“《永乐大典》诞生以来,几经战乱、天灾、人祸,其正本已下落不明。而重录于嘉靖末年的副本也是星散飘零,存世至今的仅400余册。其中,国家图书馆现存224册,为该书在海内外的最大藏家。”唐微说,如今正在绍兴图书馆4楼展出的《永乐大典》绍兴站巡展,讲述的就是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故事。
鲁迅日记|故闻|鲁迅和《永乐大典》的回归
文章插图

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位绍兴乡贤。一位是时任教育总长兼北平图书馆馆长的蔡元培,另一位是时任教育部佥事兼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鲁迅。当年,正是在鲁迅等人的积极努力下,首批翰林院藏60册《永乐大典》入藏京师图书馆,从而奠定了《永乐大典》回归的基础。
早在1909年8月5日,清学部就奏请将翰林院遗存的64册《永乐大典》移送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但由于这批书被当时的翰林院掌院学士陆润庠搬至其家秘藏,手续未能马上办理。中华民国成立后,主管图书馆事务的鲁迅先以教育部的名义带话给陆润庠,要求把《永乐大典》交给国家,后又多次亲自上门索要,几经交涉,陆润庠才松口同意。最终,这批书于1912年7月16日入藏京师图书馆。其中,60册置于京师图书馆,4册暂存教育部图书室展览。1929年,这4册也送归国立北平图书馆(原京师图书馆)。至此,从1909年就定下拨交给京师图书馆的原翰林院所藏64册《永乐大典》,终于在20年后全部入藏国立北平图书馆。
鲁迅日记|故闻|鲁迅和《永乐大典》的回归
文章插图

《鲁迅日记》中提到图书馆多达90余次
除了《永乐大典》的回归,国家图书馆两大专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的背后,也有着鲁迅的积极贡献。
京师图书馆成立之初,虽然清政府调拨了不少文献,但底子还是单薄。鲁迅在馆藏建设上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把清康熙时期内府编撰的大部头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划拨过来;二是在他的亲自过问下,把收藏在承德的文津阁《四库全书》调拨过来。当时,这部《四库全书》已经运到了北京,但是没有给京师图书馆,而是给了内务府。在鲁迅亲自协调下,文津阁《四库全书》在1915年11月得以入藏京师图书馆。
与此同时,鲁迅为京师图书馆的建设可谓是殚精竭虑。“《鲁迅日记》中,提到图书馆的记录多达90余次。”唐微说,当时京师图书馆位于广化寺,环境潮湿,空间也比较狭促,作为图书馆并不合适。为了选一个合适地址,鲁迅花了不少心思,先后找了青厂、石桥、国子监南学等很多地方,亲自去踩点、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