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学与自然

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下提及频率最高的话题之一 , 就写作而言 , 也有描述不尽阐释不尽的丰富资源 。 但可能也正因如此 , 有人既专注于表达这个主题 , 这种题材和领域 , 同时又非常警惕 。 一方面肯定其凸显的价值 , 另一方面又会自我设问: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已经做了什么?未来还应做些什么?
在文学的创作与记录中 , 歌颂自然、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爱 , 具有崇高的意义 。 就世界自然环境来看 , 呼吁人类保护自然尤为紧迫和必要 。 无论是审美取向 , 还是社会层面的倡导 , 似乎都是正确无误的 。 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 , 也会从中感受所潜伏的危机 。 因为如果一个作家的文学表达不能够超越公文、新闻式写作 , 不能超越这些层面的意涵及呈现方式 , 彰显自己的不同和异质 , 就容易走入另一种表面化和概念化 , 流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言说 。 这就成为泛泛的非文学的文字连缀 , 甚至是更平面化的重复和衍生 , 无益无害或多少有害 。
当代文学特别需要表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 , 也特别需要那些呼吁保护自然的文学 。 这里不是嫌其多而是嫌其少 , 不是嫌其呼喊的分贝太高 , 而是希望进一步提高声音 。 然而 , 如果从更高的艺术的诗性的要求 , 就会发现专门化和类型化的文学写作 , 在这样的领域里会更容易呈现普遍化的状态 。 就诗性的探究过程看 , 无论类型化的表现多么生动强烈 , 甚至看上去那么诚恳感人 , 也还是会隐藏了流于平庸的遗憾 。 由于题材本身就成为一个标签 , 它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 但这一切并不能够替代文学的审美价值 , 正如同仅仅是拥有好的价值观也仍然不能够替代审美一样 。 正确是一种美 , 诗性的美却不止于正确 , 它还需要包含更复杂的元素和特质 。 这二者之间有关系 , 但不可以混淆 。 所以社会上有一种批话语 , 其中传递着长长的流脉 , 就是以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或道德观念来代替审美 。 “自然文学”的创作就现在的情势看 , 必须回到个人、细节、审美 , 如果不能回到这个层面 , 就是可以被忽略的文字 。 因为这一类篇什实在是太多了 。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 , 呼唤人类爱护自然的人与文多到数不胜数 。 如果只是一味慷慨激昂的呼号、言说和痛陈 , 也就成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 , 就会使阅读者产生一种疲惫感 , 而且所获单一 。 不是丝毫未能触及心灵 , 而是这种触及的性质是直接和单薄的 , 是没有其他余地和略显笼统的、非个人化的群声 。 这时留下的记忆或者震动只是一时的 , 是统一归置过的内容和情绪的记忆 , 缺少永远不忘的形象和心灵 , 没有这样的诉说和回告 。 所以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关于大自然题材的写作 , 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 就是粉碎大词和概念 , 回到个人的沉默思悟中 , 在沉浸中与表述对象有一番心灵的共振 。 由此 , 进入个人的生命体验 。
我们仔细回顾就会发现 , 古今中外所有扣人心弦的景物描写 , 都是人类面对大自然这个最大的生命背景而发生的个人感动、心弦的扣响 , 这种响与动是一次性的 , 与生命本体不可剥离 , 更无法取代和被他人重复 。
谈到描摹大自然的作品 , 我们首先会想到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 , 那里所诞生的一些伟大作家 , 像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肖霍洛夫、阿斯塔菲耶夫等 , 还有欧美的雨果、哈代、普鲁斯特、马克·吐温、福克纳和海明威等后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家 。 他们作品中充满了描写大自然的华美片段 , 这些令人始终难以忘怀的文字可以记忆、背诵 , 然后融入自己语言艺术的血液中 , 不自觉地流淌在个人的脉管中 。 这样动人心魄的“景物描写” , 实在是太难以学习和模仿了 , 它们出自灵思一闪 , 出于物我交融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