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韭花帖》答谢人考略( 二 )


杨凝式任太子少师的时间 ,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载于广顺元年(951)二月 , “以太子少傅杨凝式为太子少师” , 此与本传不同 。 《周世宗实录》里载有杨凝式传记 , 应为记录其史料较早本 , 故更可信 , 本文予以采信 。
周太祖郭威出生于七月二十八日 , 登基后此日定为“永寿节” , 群臣百僚为之庆贺 。 巧合的是《韭花帖》作于七月十一日 。 周太祖即位的广顺元年(951) , 杨凝式已经79岁 。 周世宗显德二年(955) , 下诏“赐太子太师致仕侯益、白文珂、宋彦筠等茶、药、钱、帛各有差” 。 如此这样优礼老臣 , 显示皇帝对臣下念兹在兹 。 周太祖赐杨凝式时令韭花和羊肉 , 宣示好贤敬老的姿态亦属正常 。 周太祖951至954年在位4年 , 似可大胆推测 , 《韭花帖》应书于此间某年七月 。 杨凝式去世于954年春天 , 因此只能是951至953年的某个七月 。
【|杨凝式《韭花帖》答谢人考略】古人称前贤 , 避其名讳 , 多以官职代之 。 如王羲之为王右军 , 颜真卿为颜鲁公 。 两宋文人 , 对杨凝式书法多有叹赏 。 欧阳修评论道:“自唐亡道丧 , 四海困于兵戈 。 及圣宋兴 , 天下复归于治 , 盖百有五十余年 。 而五代之际 , 有杨少师;建隆以后 , 称李西台 。 二人者 , 笔法不同 , 而书名皆为一时之绝 。 ”苏轼称“杨凝式书 , 颇类颜行” , “笔迹雄杰 , 有二王、颜、柳之余” 。 在书法创作时 ,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 , 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 但黄庭坚认为 , “近世兼二美 , 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余尝论右军父子以来 , 笔法超逸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二人” 。
《韭花帖》呈送后周皇帝 , 收入大内 。 北宋禅代后续藏于内府 。 从苏、黄对杨凝式书法的论述来看 , 应曾观览过原迹 。 宋人黄伯思所藏《杨凝式年谱》载 , 周广顺三年(953)在长寿寺题名 , 又题《院似禅心静》二诗 , 称“太子少师真迹” 。 杨凝式居洛阳 , 常常“遨游佛道祠 , 遇山水胜迹 , 辄流连赏咏 。 有垣墙画缺处 , 顾视引笔 , 且吟且书 , 若与神会 。 ”后人在其题诗处赞叹:“少师真迹满僧居 , 只恐钟王也不如 。 ”
杨凝式周旋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之间 , 游刃有余 。 后周太祖总政 , 杨凝式亲到军门恭迎 。 军门乃军队驻扎之处所设之门 。 《晋书·武帝纪》:“孙皓大惧 , 面缚舆榇 , 降于军门 。 ”韭 , 被称作懒人菜 , 我国种植历史比较悠久 。 《周礼·天官·醢人》:“醢人 , 掌四豆之实 , 朝事之豆 , 其实韭菹、醓醢”;《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 ”东汉末年童谣唱道:“发如韭 , 割复生 。 ”此时韭菜的种植应该十分普遍 。 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记载韭的种植及作菹和藏生菜的方法 , “七月藏韭菁” 。 菁 , 花也 。 《韭花帖》作于七月十一日 , 显然赏赐杨凝式的人很用心 , 但赏赐之物并不贵重 。 即便如此 , 奏状依然恭谨有节 , 这应是杨凝式一贯处事态度的写照 。
古时食品保存主要靠腌制 , 韭花采摘后要做成酱 , 以备冬季食用 。 《世说新语》记载石崇和王恺斗富 , 当时正值冬季 , 石崇家酒宴有道菜“韭萍齑” , 犹如新鲜的韭菜做成 , 把王恺羡慕得不行 , 于是买通石家童仆弄清原委 , “韭萍齑是捣韭根 , 杂以麦苗尔” 。 冬季的麦苗与韭菜相类 。 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长安冬菹酸且绿 , 金城土酥净如练 。 ”
“载切”之“切”应释为“忉” 。 《韭花帖》中“铭肌”与“载切”之间留有空白 , 应是不同意思 , 二词皆动宾结构 。 其中“载切”之“切” , 似应释读为“忉” 。 罗振玉藏本“忉”字更清晰 。 忉 , 忧也 。 此帖在表达感激之外 , 更想表达的是忧君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