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苏华|郭苏华新作《小城女工》读后感:用兰心写蕙质,用热情写热土

郭苏华|郭苏华新作《小城女工》读后感:用兰心写蕙质,用热情写热土
本文图片

收到郭苏华的又一本新书《小城女工》 , 我当时就感到这本书页打开之后 , 就会扑面而来一股热气腾腾的气息 。
这种过热的温度 , 甚至使我有一些惧怕 , 怕它炙手 , 怕它扰乱宁静 , 怕它打破书斋的防火墙 。
现实 , 每天的现实 , 总是在发生着奇奇怪怪新鲜的事 , 但很多的时候 , 我们抱着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 , 瞥了它们一眼 , 便回归我们的日常 。
因为这种一看之后 , 如果我们胶着了我们的情感、附着在那些现实上面 , 其实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沉重的负担 , 这种负担里面包括责任的代价、情感的投入、无奈的纠结 。
所以 , 现实很热 , 但结果会很凉 。
这也是一个写作者的困惑与困顿之一 。 我正是遭遇到了这样的困顿 。 因为去关注一个现实的题材 , 去为现实中的那帮“撸其袖子加油干”的人呐喊与助威了几声 , 最后就落下了一声“文痞、文侩、文奸”的三合一称号 , 连我都自己奇怪 , 怎么刹那间拥有了这样的几乎连想都不敢想的美誉 。 由此可见 , 现实题材是何其危险 , 何其难碰 。 只要说一点真话 , 就会受到莫名其妙的关注与反击 。
但郭苏华勇敢地挺进了 , 挺进向了现实中的那一片热土上的、热流中的生命 。
而她在这种写作的时候 , 也倾倒进了她的自己的一腔热血 , 努力把自己的温度 , 去感同身受她抒写的对象的温度 , 所以 , 用热血书写的文字里 , 既留下作者自己的温度 , 也刻印下了那些被记录者的温度 。
郭苏华|郭苏华新作《小城女工》读后感:用兰心写蕙质,用热情写热土
本文图片

而因为她是一个女性 , 在描摹着同是一女性的女工的时候 , 她也代入了自己的兰心 , 所以 , 她笔下的女工 , 才更无所遮挡地地暴露出她们的全部的蕙质 。
现实题材不好写 , 但郭苏华勇敢地进发到这个领域 , 而在现实面前 ,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鸵鸟 , 努力回避着生活 , 保持着刻意的距离 , 但这份距离 , 仍然使自己无法拥有一份超然 。
这也是我对郭苏华保持敬意的地方 。
回想三年前在南京的江苏作协会议上 , 与她一起作为签约的乙方 , 接下了作协的任务 , 她早已圆满交差 , 而我的签约任务 , 至今仍没有最终完成 。 我只是感到自己的不称职 。 以这样一个不称职的身份 , 读她的新书 , 我也写下三点不称职的感受吧 。
一、《小城女工》的书写定位:乡村转型背后的人生命运
郭苏华之前出版的散文作品集里 , 始终有一个主题 , 在记录着乡村社会面向着时代的转型之后 , 所必然呈现出的一种令人叹惋、伤怀与忧思的情结 。
她的下面这一段话 , 也是我经常喜欢采用的 。 我在一个系列文章里 , 至少引用了三次:
“那个荒芜的只剩下房子的村庄 , 它一天天凋零了 。 土地被承包出去了 , 年轻人都出去了 , 孩子不是跟了大人出去就是读书去了 。 老人一个一个死去了 。
村庄空了 。
人 , 也没了 。
但是有一个新的名词叫新农村 , 那里住的是城里来的人 。 ”
那么 , 留下了“空壳村”、“空心村”、“老人村”的年轻人去了哪里?
可以说 , 郭苏华之前在她的书中 , 以不加掩饰的原生态的直接 , 描摹过这些离开乡村的青年人的生存问题 , 但是 , 那些文字的记载 , 多是她的一种“情带事走”的解析与分析 , 就是说她用她的个人的情感认知 , 观照现实中的往事 。
而在《小城女工》里 , 却是“事带情走” , 这就是她直接投身与投入到火热的生活 , 去面对她之前一直隐藏在她的饱醮着情感浓墨之下的现实纷扰 , 回答着她之前的散文作品里没有去直面、也不应该去直视的现实中的生存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