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苏华|郭苏华新作《小城女工》读后感:用兰心写蕙质,用热情写热土( 二 )


郭苏华|郭苏华新作《小城女工》读后感:用兰心写蕙质,用热情写热土
本文图片

在这本书里 , 郭苏华终于站到了现实的第一线 , 抛开了自己的文笔的修辞 , 抛开了自己情感加持下的观望方式 , 抛开了她的一直与生活保持谨慎互动的惯例 , 她终于把她自己的位置 , 让位给了那些生活中的人 , 现实中的人 , 那些走出乡村的女工们 。
这也是作者在第一章里 , 就从宏大的历史、地域、人际的演变流程中 , 来由大到小、由总到分、由远到近地一层层缩小她的观望的包围圈 , 最终 , 找到了她的书中的主人公们——那些“小城女工”的来龙去脉、出身履历 。
这就是书中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写到的这一部分 , 它回答了作者之前探讨的乡村问题没有直接揭开的后景 , 同时 , 也把这一部分作为前景 , 掀开了她们背后的生存内幕与生活经历 。
作者是这样写的:“乡村里的人 , 越来越少了 。 只剩下一些妇孺和残疾的人 , 他们是家园最后的守望者 。 还有一些没有走的年轻女人 , 把自己从土地上迁徙到了县城 , 她们从土地上连根拔起 , 做了城市里工厂的工人 。 ”
这一段可以回答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来自于何处 , 又去向何方 。 而她们投身到另一个远离乡村的世界 , 给她们究竟带来了什么?她们本来是作为一个农家女的身份 , 又给她们离开乡村的地段与时段里 , 带去了什么?
这就是作者在书中表述的重点 。 可以说 , 乡村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她们离开的日子以一种共同的文化基因 , 在土地上培养出的勤劳的基质 , 一直与她们相伴共生 , 使她们在另一个环境里依然茁壮成林 , 坚韧成树 , 快乐如风 , 乐观似水 。
她们成为女工的日子 , 是否比她们依然固守在土地上要更幸运一点?
事实上 , 显然是如此 。 工厂里的艰难 , 显然要比土地上的艰苦 , 更容易承受得多 。
那么 , 乡村需不需要这些女孩的回归?为什么与自然的接近 , 会如此让人从本能上加以拒绝?
那么乡村的未来在哪里?
郭苏华|郭苏华新作《小城女工》读后感:用兰心写蕙质,用热情写热土
本文图片

不由沿着作者的思路联想下去 。 乡村振兴的未来在哪里?
显然这不是作者在这本书中回答的问题 。 但是 , 我想 , 如果乡村展示了它自己的魅力 , 那么这些在城市里艰难打工的乡下妹子 , 会重新回归她们的田园 , 在那里也能找到她们独擅胜场的地方 。 而这正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 而显然 , 在作者这本书里可以看到 , 女工们在城里打工的艰难 , 正可能预示着乡村振兴已开启了一个新的节点 。 乡村振兴的大幕如果全面拉开 , 那么 , 乡村依然会吸引它奉献出的女孩们 , 滋润着乡村这一幕振兴与复苏的大戏 。
二、《小城女工》的内质揭示:底层女工凝结的精神气质
在作者的书中 , 对女工的精神内质 , 作了多维度的披揭 。 从作者的不断申说的语词中 , 就能提炼出这些女工们的精神硬核 。 可以说 , 作者在书中 , 总是在记录下事件的同时 , 也在剖析着这些女工们的精神内里 。
我们不妨看一看:
郭苏华|郭苏华新作《小城女工》读后感:用兰心写蕙质,用热情写热土
本文图片

“这些女工 , 生活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艰难 , 她们坚韧美好 , 日子过得不算太坏 。 她们并不需要我廉价的同情与悲悯 。 她们乐观坚韧 , 快乐地生活 , 历经生活的磨难 , 却依旧那样乐观 , 对生活满怀希望 。 ”(P30)
“在这么多天的采访里 , 我深深感受到了她们身上的那种蒲苇一样的韧性和对生活乐观的态度 。 ”(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