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鱿鱼游戏》凭什么让人“上头”?

文|时趣
话说 , 最近韩剧《鱿鱼游戏》在Netflix热播 , 热度蔓延到全球 。
自9月17日上线后 , 这部作品连续多日登顶Netflix全球排行榜 , 还包揽了Netflix提供服务的83个国家和地区的冠军宝座 。
一时间 , 《鱿鱼游戏》在国内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 无论是豆瓣高居榜首还是相关话题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出现 , 又或者许多网友开始玩“椪糖”、张口闭口说一句123木头人的韩语 , 都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的影响力 。
Netflix|《鱿鱼游戏》凭什么让人“上头”?
文章图片

图源时趣洞察引擎《鱿鱼游戏》微博声量趋势
实际上 , 同类型的剧集作品并不少见 , 《鱿鱼游戏》播出后在口碑方面没有占据优势 , 甚至频频被盖上抄袭的帽子 。 那么 , 为什么《鱿鱼游戏》可以取得如此大的声势?又为什么偏偏是这部作品出圈了?今天就来聊聊这背后的逻辑 。
《鱿鱼游戏》是如何讲故事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部剧的投资公司 , 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流媒体平台、全球收入最高的视频流媒体平台 , Netflix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为《鱿鱼游戏》的热势奠定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
《鱿鱼游戏》称不上是“神作” , 仍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 抛开投资方和演员演技等主观因素 , 能够打破文化隔阂 , 受到全球粉丝的追捧 , 时有趣认为其在老套路中注入新的元素是值得考究的 , 不仅呈现的是作品 , 更产生的是一种产品效应 。
1、简易游戏设定 , 戳中用户回忆点
从情节上 , 《鱿鱼游戏》采用悬疑血腥、刺激虐杀的游戏闯关模式 , 用极端的方式来探讨人性和政治隐喻 。 与同类型作品不同之处是 , 《鱿鱼游戏》并没有在游戏环节大作文章 , 而是采用了“极简主义”风格 。
这部剧讲述了456名因负债累累而绝望的人收到神秘邀请 , 参加一场赏金为456亿韩元的生存游戏 。 这些不同背景的人们 , 被关在偏远岛屿进行了6个不同游戏的闯关 , 游戏的灵感都源于韩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儿童游戏 。
木头人、椪糖、拔河、弹珠、玻璃桥、鱿鱼游戏 , 除了游戏本身 , 更是承载了美好的童年记忆 , 与残酷的生存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 二者碰撞足够激烈 。
2、以人性为主线 , 让用户产生共情
当游戏规则简单易懂 , 故事的中心就不再是“玩游戏”本身 , 而是将绝大部分的内容建立在人性之上 。 随着游戏深入 , 依托生死抉择和巨大的金钱诱惑 , 逐渐放大人性的善良和阴暗 。
虽然剧情常见 , 但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令人感同身受的人物设定 , 以及对人性深刻的剖析 , 引起观众产生共鸣 。 在剧中 , 人物前后表现不一的矛盾状态也激发了不少网友的争论 。
3、打造社交和商业的衍生性
童年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不少人的记忆 , 观众在产生情怀之余 , 还可以通过线下活动亲身体验这些简单的游戏 , 提升剧情的参与感 , 放大社交属性 。
另外 , 《鱿鱼游戏》在服装和场景的选择上也具备商业属性 , 无论是参赛者、工作人员的统一服饰 , 还是游戏环节场景、道具的设计 , 都是为其衍生品提供了充足的亮点素材 , 以此为热度攀升助力 。
一场“很拼”的线上+线下营销
有了优质内容和实力加持的打底 , “破圈”背后的营销也不可忽视 。 《鱿鱼游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正是证明了这一点 , Netflix在线上和线下营销都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 时有趣通过盘点这一系列营销动作 , 来看看有哪些值得品牌参考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