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彝族文化融进木雕里——布拖艺人王必成与他的文化传承路( 二 )


告别了打拼多年的深圳 , 他带了行囊回到了家乡布拖 , 重新拾起了书和刻刀 , 以及梦想 。
奋斗催放花蕾:走在实践文化产业融合路上
回到家乡后 , 王必成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 筹备成立了布拖县彝学会 , 专门从事彝族文化研究、传承 , 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 并探索产业和文化相辅相成的发展之路 。
2015年 , 布拖县展开交通大会战 , 建设扩宽公路 , 道路两旁的树公开拍卖 。 王必成拿出了所有的积蓄 , 将木材全部买了下来 , 并开办工厂彝之源 , 专门从事木制加工 。
“艺术产业先要有收入才能够立足和发展 。 ”王必成说 , 木材运到工地 , 客户需要什么 , 工厂便生产什么 , 从房屋的木雕屋梁装饰 , 到家具木柜桌椅;从彝族木制漆器加工 , 到小装饰工艺品的制作 。
经过几年的发展 , 王必成的木材加工工厂 , 凭借着真材实料和手艺可靠 , 在县内外家喻户晓 。 新婚的男女整套整套的在这儿定制家具 , 有农户建设新房 , 也长途跋涉来找到王必成定做装饰 。
“我们一年要消耗3000立方左右的木材 , 年产值能达到800万元 。 ”王必成说 , 做商业产业为了养活一个工厂 , 而工厂“活下来”的目的 , 是彝族艺术工艺品 。
在工厂发展的同时 , 他斥巨资引进了最先进的机械 , 从省外聘请了最优秀的木雕手艺人 , 创作了大量浮雕、根雕、版画非遗产品 。 将大量彝族神话传说、劝人向善孝顺的克智、玛牧特依等内容融入到作品之中 , 让诸多彝族文化在除了彝文书本记录以外 , 也有了新的承载 。
“我们秉着保护、传承、开发的宗旨 , 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发出了独具独色的新产品 。 ”王必成说 , “彝族浮雕版画”把古老的民间故事 , 神话传说制作成系列版画 。 配上文字描述更能生动形象的表达产品文化内涵 , 向外宣传布拖的文化底蕴 。
在这一阶段 , 他的工厂每年亏损达到七八十万元 , 有人劝王必成 , “老老实实搞产业商品挣钱多好 , 非要做这些亏钱的买卖 。 ”
但王必成却认为 , 做文化也是做商品——当有一天艺术商品真正做大做强 , 家家户户都知晓都需要都购买的时候 , 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真的被发扬光大了 , 而且同样也能挣钱 。
坚持将文化和产品融合发展的想法 , 王必成和团队在四年的时间开发了30多种彝族文化商品 , 并在2020年 , 实现转亏为盈 。
在布拖县彝之源文化产业帮扶工坊 , 各项产品陈列摆放 , 有厚重的木板浮雕彩绘版画 , 有形象生动逼真的根雕雄鹰 , 有小巧的装饰器皿 , 颜色丰富 , 让人眼花缭乱 , 前来参观的人赞不绝口 。
在布拖县开展脱贫攻坚号期间 , 王必成整合各方面文旅资源 , 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帮扶全县贫困人员解决就业 , 通过彝之源文化产业扶贫工坊起到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 , 向外推介和推广布拖文化品牌 。 建设农民工技能培训车间 , 农产品、土特产加工包装车间、彝族建筑材料生产车间 , 旅游工艺品生产车间、电商直播间 。 为了解决依撒社区人员就业难的问题 , 彝之源先后组织了多批次的木工技能培训 , 内容有制作家具、彝族漆器、非遗手工制品等 。 人数达500余人 , 解决依撒社区就业人员达100余人 , 技术学成后有近200余人前往外地家具厂打工 , 为贫困家庭增添了不少收入 。
“目前打算把工厂打造为富有阿都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 , 将布拖县各种形式的彝族文化都集中进来 , 形成文化长廊 , 然后变文化为商品 , 做实产品 , 引进电商 , 做响品牌……”王必成说 , 搭乘文旅融合的东风 , 结合乡村振兴 , 必然再次推动彝族文化和产业相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