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悲调绝响忆五姑

天津解放后 , 曲艺工作者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 王毓宝在旧时调的基础上 , 改革命名了天津时调 , 颇受观众欢迎 。 但她从不忘记在时调的发展进程中 , 为此作过贡献的老艺人 。 尤其是她晚年享受终身不退休的“高知”待遇时 , 经常和人们谈起在旧社会惨死的“时调皇后”“悲调大王”高五姑 。
几十多年来天津时调的改革创新 , 应该说就是“靠山调”的发展与革新 。 在“靠山调”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 高五姑作出了重要贡献 。 史传“靠山调”是由天津绱鞋工人倚靠山墙吟唱发展而成的一种曲调 。 一开始 , 它作为搬运工人、手工业者、店铺学徒等人一天劳累过后的自娱消遣 , 后来慢慢成为糊口谋生的职业 , 也就陆续出现了一批“走红”的时调艺人 。 其中 , 生于1882年的高五姑 , 幼小被卖到落子馆卖唱 , 天资聪慧的她 , 与师父王宝银一起改变了“靠山调”的唱法 , 将“靠山调”慢板之衬句“哎咳哟”的长腔进行了压缩 , 并将每“落”第四句唱腔之尾腔改用三弦弹奏过门 , 从而加强了音乐效果 , 避免了唱腔的重复 , 确立了“靠山调”的定型唱腔 。 她气力充沛 , 异于常人;嗓音高而刚劲 , 宽而脆亮 。 演唱时 , 她在连续送气的同时用顿音处理曲调的转折起伏 , 铿锵顿挫 , 刚劲苍凉 , 催人泪下 。 其成名作为《秦楼悲秋》 , 1918年至1919年她灌制了新编时事曲目《叹时局》的唱片 , 1932年灌制了《七月七》《喜荣归》《秦楼悲秋》等唱片 。
在旧社会不能演出就没有饭吃 , 无儿无女的高五姑 , 从上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 , 因年老失去登台机会 , 又染有鸦片嗜好 , 沦为乞丐 , 向熟识顾曲者讨钱维持生活 。 1943年10月31日 , 从南市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人们在墙根发现了一具女尸 , 有人说是高五姑!会不会认错?不会的 。 高五姑红在南市、老在南市 , 风光在南市、落魄在南市 , 前天、昨天还在街上向熟人乞讨……热心的人找到了影剧公会 , 公会的人一边唏嘘一边搓手 , 公会哪里有钱 , 赶忙再去想办法 。 有位善心的老观众出钱 , 买了一口棺木 , 公会的人借了排子车 , 赶到报信人所说的地点 。 晚了!半个小时前开来一辆载重车 , 把一个个“倒卧”扔上去就要开走 。 有知情的拦了一句:“这是高五姑 , 先别……”干活的人木着脸爬上车 , 走了 。 那时候在南市“三不管” , 经常有冻饿之死的“倒卧” , 收尸队已经麻木了 。 后来 , 听到噩耗的时调艺人秦翠红等人 , 抱着衣服、殓具 , 来送好姐妹 。 可是人已经运走了 , 旁边住户小声说 , 天大亮以后 , 有几个人来扒衣裳 , 临拉走的时候身上一寸布也没有了……在旧社会 , 许多艺人都有过悲惨遭遇 。
【天津|悲调绝响忆五姑】下篇给您讲侯宝林丧母之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