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哲学家李泽厚逝世:91岁仍亲自改书,曾想死后冷冻大脑( 三 )
初试啼声之后 , 社会气氛日益紧张 , 报纸上开始出现批评李泽厚的声音 , 接下来是不得不沉寂的二十年漫长时光 。 1971年 , 他冒着风险 , 带上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 偷偷地看 。 在《悼朱光潜先生》一文里 , 李泽厚回忆1972年拜访朱光潜 , 两人只聊友情 , 不谈美学 , 一起喝酒 。
李泽厚后来想 , 也许正是因为度过了那样沉闷的岁月 , 才会有了80年代的爆发 。 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表的两本书《美的历程》和《批判哲学的批判》 , 引发了当时社会的美学热 , 用何兆武的话说:“几乎是独领风骚 , 风靡了神州大陆 。 ”钱理群在《李泽厚与80年代》里写道 , 80年代拥有全局性影响的 , 只有李泽厚 。
李泽厚后来在和弟子陈明的对话中分析过原因:美学之所以风靡 , “和整个社会那种复苏的状态大有关系 , 所以美学的胜利是整个社会追求新的生活的胜利 , 所以波及、影响面很大很广……是当时社会生机的表现 。
刘东是李泽厚的博士生 , 他向我描述了李泽厚当时有多么受欢迎 , 他和刘东有一次一起去北大演讲 , 李泽厚并不是演讲嘉宾 , 但是被大会主席发现了他在场 , 大会主席喊了一声:“今天到会的有李泽厚教授 。 ”然后楼上楼下数千人都开始欢呼鼓掌 , “然后我得保护他的生命了 , 为什么?因为这几千个人都要签名 , 讲完了以后那得挤死他 。 ”
刘东记得 , 那会儿知识分子思想很活跃 , 大家热衷于讨论各种社会的大问题 , 讨论阅读和写作 , 他和李泽厚经常会打电话 , 有一天晚上 , 李泽厚打来电话:“做什么呢?”
“我在看XX的书 。 ”
“感觉如何?”
“太笨 , 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学问?”刘东说 。
李泽厚哈哈大笑 , “这样的人只能做学问了 , 要做生意还不赔了?”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 , 他们每天都要打两小时的电话 , 聊美学、阅读、历史、文化 。 经常争辩 , “李老师需要一点对他的反驳意见 , 他才快乐的 , 你要说李老师说什么都对 , 那有啥意思呢 。 ”
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刘东记得 , 李泽厚喜欢涉足很多领域的知识 , 文史哲、政经法、人类学、社会学 , “没有哪一个专业是能够控制住他的 , 他喜欢关心各种事儿 。 ”
后来 , 刘东走上了学术道路 , 成为国内重要的哲学学者 , 他还是总想起这段时光和李泽厚对他的影响 , “以追求学问本身的快乐为快乐 , 而不是说写了什么东西换什么东西为快乐 , 换了也好 , 不换也行 , 那是一个外在的偶然的 , 但是做学问是必然的 。 ”他告诉我 , 李泽厚没靠关系 , “他是唯一一个就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 , 自下而上地获得了声望的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喜欢做学问 , 以做学问获得一种独立的尊严 。 ”
这种独立的尊严在他62岁离开中国赴美时 , 也依然葆有 。 1993年至1997年 , 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系担任客席讲座教授 , 一年开三门课 , 用英文讲授中国思想史、美学、论语 , 在此之前 , 他的英语只有初二的水平 , 但他努力学习 , 很受学生欢迎 , 他说:“我小赤佬是空拳打下天下 。 ”
学者严锋在李泽厚先生去世之后发了微博 , 在他印象里 , “那个时间段出去的人知识人不少 , 无以谋生 , 都是挂个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什么的名义 , 领一些资助 , 这也情有可原 。 只有李泽厚先生不吃老本混圈子 , 担任正儿八经的教职 。 ”
2010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 , 采访人员问李泽厚 , “80岁了 , 觉得自己的生命够丰富吗?”他说不丰富 , 但是在同一代人中 , 他争取了最大的自由 。 他对自己很满意的地方是 , “60岁到国外去 , 又打了一个天下……还用英文上课 。 我的英文不好 , 这很不容易 , 我居然克服了 。 我在经济上能独立自主 , 不依赖任何人 , 这也很满意 。 ”
- 康有为#除了《美的历程》,还有这些李泽厚的经典著作值得一读
- 青未了|【青未了】赵金厚专栏|忆儿时过年(外一首)
- 春节!「虎风虎韵齐鲁行」赵金厚专栏 | 过春节 话习俗
- 小说$深爱沈从文的小说,细品他十句格言,文化底蕴深厚,凸显其人生观
- 赵楼剧院!「青未了」赵金厚专栏 | 听戏
- |职场厚黑学,下属越团结,领导越慌
- 轩辕大磐$《雪中》十大厚脸皮人物,轩辕大磐未进前三,第一名当之无愧
- 曹参#曾国藩:品行忠厚之人,往往难成大器,只因他们身上有这3个毛病
- 刘媛媛#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印记冬奥——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京开幕 为冬奥营造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