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方平@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席方平》,是《聊斋》里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篇?( 二 )
【 席方平@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席方平》,是《聊斋》里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篇?】而比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席方平》一文,那震撼人心的主题意义。
文章插图
蒲松龄为什么要写《席方平》?一大直接原因,就是他看过经历过太多的民生苦难。正如蒲松龄自己原话“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而《席方平》那看似离奇的情节,却处处有清代官场吏治的众生相。
比如作品开头,席方平父亲被投入地牢,遭狱卒毒打到“胫股摧残甚矣”的一幕,就与清代方苞《狱中杂记》里的记载相印证:真实的清代监狱,环境臭气熏天,每天都有犯人死亡,狱卒们有五花八门的酷刑折磨犯人勒索钱财。甚至犯人如果不肯顺从狱卒的要求,捆绑时就会被“先折筋骨”。而只要给够了钱,别说在牢房里吃饭吃菜,就算在牢房里抽鸦片,狱卒都能满足你。《席方平》看似魔幻的“鬼故事”,却是这般写实。
《席方平》里尤其让人印象深刻里,就是地府里那形形色色“难缠”的小鬼。从毒打席方平父亲的差役,到押解路上辱骂席方平,甚至要把席方平“灭口”的“鬼子”,其实都是清代官场“小鬼”——那些吏员们的写照。清代腐败的一大特点,就是“胥吏腐败”。早在清初时,在蒲松龄的家乡山东地区,大的县会有上千胥吏,小的县也有数百。这些人手里有权,遇到司法案件就包揽词讼,上下其手捞好处。《席方平》里的小鬼,就是缩影。
文章插图
甚至在蒲松龄去世后,清代“小吏大贪”的活剧,也是越闹越大。比如清朝嘉庆年间时,几名直隶总督府的小吏靠着假文书,就和各县小吏勾搭连环,贪污税银二十八万两。工部两个小吏同样用假文书,竟骗取了上千万两工程款。但比起清末来,这些又都“小儿科”了。清末名臣谭承祖曾这样描述“胥吏”的危害:“其贪毒之性酷于虎狼,其狡诈之情黠于狐鼠,假威倚势,变幻无穷,专务害民,不遗余力。”
甚至,清末还有“名臣”感慨说“本朝与胥吏共天下”,但发这感慨的时候,大清朝也没剩几年了。蒲松龄笔下这些“狗脸生六月之霜”的“小鬼”,其实藏着清朝亡国的丧钟。
当然,比起“帮闲”的小吏来,被《席方平》打得最狠的,还是如“阎罗王”“郡守”“城隍”这类的贪官。而文中诸如“城隍受贿”“阎王动刑”甚至“贪官花钱求和解”“投胎灭口”等重磅剧情,也都是当时清朝官场的常规操作。不过蒲松龄没想到的是,后来清代官场的腐败速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就以“灭口”来说,清朝嘉庆年间的知县李毓昌,仅仅因为不肯与贪官同流合污,竟被贪官买通贴身仆人害死。官员尚且如此,老百姓可以想。
文章插图
甚至,发展到清代道光年间时,清代“民间冤案”的操作套路,有时竟连小说都编不出来。比如安徽徐飞陇被杀案,当地官府置若罔闻,死者家属两次进京告状都无果。四川梁贵一案,蒙冤的梁贵被关押三十五年,才终于得到释放。更多的时候,每当地方有大案发生,当地官员往往在乡间随便抓捕路人,然后不问情由就严刑拷打,打到画押为止。道光帝自己都哀叹:是多设一官,百姓就多受一官之累。
在那个年代,不知有多少求告无门的“席方平”,承受着巨大的冤屈与痛苦。仔细体会一下这样的痛苦就明白,为什么这“大清”,最终陷入到落后挨打的历史泥潭。
- 95后|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一言不合就离职?3个95后职场人告诉你真相
- 大学生|为什么很多企业拒绝招收三本生?并非是学历歧视,背后原因很真实
- 称呼$“官人”是什么意思, 宋朝女子为什么要称呼丈夫为“官人”?
- 故宫|为什么故宫的工作人员每次开门都要喊一声“我进来了”
- 网友|回村吃席捡了个男朋友??好家伙谁羡慕哭了我不说!
- 随笔|我为什么写作?我为谁写作?
- 校名!毛主席的两幅楷书作品,差别很大,一幅为学校题名,一幅题寿词
- 天哲$曾翔等人“丑书”系照妖镜,照完中书协原主席张海新作,便知缺啥
- 文化|英国创意与文化技能协会主席唐纳德·海斯洛普:艺术品市场需要在公共和私营领域之间创造更多平衡
- 大学生|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都混得很差?知乎高赞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