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报刊亭真的没救了吗?不一定( 二 )


在城市无数个昼夜更替里 , 报刊亭是最有代表性的抚慰符号之一 。 资料显示 , 1999年以前 , 北京有1000多个散报摊;而2008年奥运会期间 , 北京报刊亭数量达到高峰 , 约2500个 。
报刊亭|报刊亭真的没救了吗?不一定
本文图片

在城市无数个昼夜更替里 , 报刊亭是最有代表性的抚慰符号之一 。 /图·unsplash
就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 , 城市不断发展 , 报刊亭逐渐被忽视 , 又是一种必然结果 。
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 , 视频平台的出现 , 人们浏览新闻的方式变了——从纸质媒体转向网络阅读 。 从社会角度而言 , 报刊亭不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需求 , 一些自建的、不规范的报刊亭被陆续拆除 。 报纸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报社遭遇优胜劣汰甚至破产 , 多家报纸竞争一个报刊亭的现象成为过去时 。
昔日炙手可热的报刊亭 , 如今如明日黄花 , 风光不再 。
报刊亭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
时代在变 , 人在变 , 报刊亭同样在变 。
报刊亭|报刊亭真的没救了吗?不一定
本文图片

时代在变 , 人在变 , 报刊亭同样在变 。 /图·unsplash
如今 , 无论是大街上还是地铁里 , 以往人们捧在手中的报纸变成了手机、iPad;报刊亭也由纯粹的文化场所变成了集商店、书店于一身的多经营体 。
现在的报刊亭 , 根据不同区域售卖不同的物品 。 街道、公园附近的报刊亭 , 摆满了各类冷饮、零食以及彩票;医院附近的报刊亭 , 还会售卖一些医用物品 , 比如尿盆、纸尿垫等 。
张洁曾跟一名摊主交谈 , 对方有些抱怨地说道:“不扩大经营怎么办?全家人都指着它养活 , 可是一个月收入只有四五百元 , 这已经是北京市的最低收入了 。 ”
不得不承认 , 报刊亭正在逐渐消亡 。 但是 , 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消费 , 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 是很多人的美好回忆 。
报刊亭|报刊亭真的没救了吗?不一定
本文图片

不得不承认 , 报刊亭正在逐渐消亡 。 /图·unsplash
张洁表示 , 他对报刊亭有十足的依赖情怀 。
从业40多年来 , 只要去外地出差 , 张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报刊亭买报纸 , 从中寻找新闻线索 。 他说:“我如果在一个城市里见不到报刊亭 , 会认为这个城市比较落后 , 文化底蕴不够 。 ”
张洁的个人相册里 , 有着无数张关于报刊亭的照片 , 其中 , 就包括去年刚被拆除的位于青年沟的那家报刊亭 。
这家报刊亭关闭没多久 , 原本干净的门面就被人涂鸦 , 还被贴上了大大的“福”字;前些时日 , 其门脸则被贴上了长城风景画 。 张洁说:“好看的围挡背后 , 往往是真相 。 ”
如今 , 报刊亭数量日益减少 。 作为见证城市变迁历史以及文化窗口的符号 , 报刊亭的使命已经宣告完成 。 但它又像一位孤独而倔强的老者 , 时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 迟迟不肯离去 。
报刊亭|报刊亭真的没救了吗?不一定
本文图片

报刊亭的消亡 , 是全国性的 。 /图·unsplash
报刊亭的消亡 , 是全国性的 。 人们对报刊亭的怀念 , 亦能跨越代际 。 90后孙弋凡发现 , 贵州的报刊亭也在消失 。
因此 , 孙弋凡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写下自己和报刊亭的故事 , 希望由此表达对报刊亭的喜爱 , 并与它告别 。
他记忆中的报刊亭 , 是贵州的地标 , 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 岿然不动 , “又好像哆啦A梦的口袋 , 能看到很多新鲜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