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十字路口》:弗兰岑的不懈追问( 二 )


二女儿贝基(Becky) , 是高中冷酷无情的社交女王 , 她在“十字路口”这个青年团体中获得了自己的初恋 , 但随即在这个近乎邪教的团体中陷入了疯狂的混沌 。
而三儿子佩里(Perry) , 有着高达160的智商 , 却在自己“无法成为真正的好人”的压力中濒临崩溃 , 对药物上瘾的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 。
弗兰岑并没有将笔触停留在对于中产阶级家庭生活“金玉其外 , 败絮其中”的讽刺之中 , 相反 , 他试图提供一种更深入的审视 。 对于三个孩子 , 选择信仰加入“十字路口” , 实则各怀心思 。 对大儿子克莱姆而言 , “十字路口”让他目睹到了父亲的羞辱 , 为彻底地失去对父亲的尊重找到了理由 。 贝基参加“十字路口”的理由 , 除了和父亲唱反调之外 , 也是因为喜欢上了这个团体中的虔诚成员 , 一位英俊的吉他手 , 意识到“如果她向信仰的可能性敞开心扉 , 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优势” 。 至于三儿子佩里 , 他意识到 , 在这个团体里公开展示感情 , 就可以获得压倒性的巨大的认可 , 这正是被忽视的他所缺乏的 , 几乎像药物一样让他上瘾 。
《十字路口》的故事围绕着希尔德布兰(Hildebrant)这个核心家庭展开 , 然而 , 如果尊重弗兰岑的想法 , 《十字路口》或许不该被称为一本“家庭小说” 。 弗兰岑本人自陈 , 在每次接受采访时 , 他都会做出相同的声明 , 自己不是个“家庭小说家” 。
和他的其他小说一样 , 《十字路口》小说的章节按不同家庭成员的口吻依次登台叙述 。 弗兰岑将之称为“按家庭关系组织的独立演员” 。 他认为这是他偷懒的一种方式 , 因为家庭成员之间不需要创造非常强烈的、聚集到一起的情节 , 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创造强烈的感情 。 在“家庭”这个意义丰富的结构中 , 文本中的意义得以轻易地最大化 , 正如“儿子”和“父亲”这两个词可以象征着普遍的冲突 。 对于弗兰岑而言 , 家庭是通往强度和意义的捷径 , 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写作的其他方面 。 但从某些层面来看 , 《十字路口》对于弗兰岑有着突破性的意义 。 “我终于写出了一本关于一个家庭50年来的动态的小说 , 而不是把家庭作为一个方便的组织写作的原则 。 ”在关于他这本新作的采访中 , 弗兰岑说道 。
《十字路口》无疑和他自己的家庭故事有着内在的关联 。 在20世纪70年代 , 弗兰岑的哥哥汤姆和他古板正直的工程师父亲厄尔·弗兰岑(Earl Franzen)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 汤姆随之离家出走 。 “家庭问题” , 事实上一直困扰着弗兰岑 。 冷漠严苛、强调道德和责任远高于快乐的清教徒父亲 , 和情绪泛滥、试图从儿子身上索取情感需求的母亲 , 让弗兰岑的家庭生活一直夹在父母不止不休的争吵之间 , 分外压抑 。
在弗兰岑的回忆录中 , 他写道 , “那个时候在我所害怕的许多东西之中——蜘蛛、失眠、鱼钩、校园舞会、棒球、高地、蜜蜂…… , 我最害怕的恐怕是我的父母 。 ”而和前任妻子失败的婚姻 , 对于自己的小家庭终身尽忠的目标无可避免的破碎所带来的负罪和焦虑 , 和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压抑一起 , 在他的小说世界中始终找得到投射 。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 他似乎一直在自己的虚构的情景中寻找答案 , 关于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中 , 寻找到某种更纯粹的道德和忠诚 。
道德 , 和作为作家的道德
《十字路口》是弗兰岑计划中的《通向所有神话的钥匙》“三部曲”的第一部 。 “通向所有神话的钥匙”化用自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 。 作为乔治·艾略特的经典之作 , 《米德尔马契》被誉为“最完美的伦理道德典范” 。 弗兰岑的写作野心昭然若揭 , 他将在这三部曲中继承18世纪以来道德小说的传统 , 比之前的自己更进一步地讨论道德问题 。 难怪《新共和》已经打趣般地将弗兰岑称为“美国下一位顶级道德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