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十字路口》:弗兰岑的不懈追问( 四 )


他在道德上的这种过于小心翼翼被他年长而明智的朋友斥为“自恋” , 未免将他人的生活看得过于狭窄 , 仅仅会计较被作家写进去的那一部分 。 “作家最终要忠于当作家的自己” , 这是他最终所领悟到的 , 但问题在于 , 作家对于他人生活的落笔必须尽可能的真实 , 并且不怀揣着故意为之的恶意(对于家人和朋友 , 更该怀揣爱意) 。
让“捐肾风波”永无宁日的一个关键要素 , 显然是拉尔森故意为之的恶意 , 不仅在小说文本中 , 也在于法庭调查上呈的拉尔森和朋友们对多兰充满诋毁和看轻情绪的聊天记录中 。 在某些方面 , 拉尔森的“捐肾”小说在文学上也是糟糕的 , 因为她塑造了一个片面的、仅供人憎恨的“捐肾者”作为反派 , 而没有提供更多的理解空间 。 在这点上 , 弗兰岑的小说似乎能够提供一个相反的例子 。 “十字路口”这个青年团体的领袖里克·安布罗斯牧师让整个团体逐渐滑向了邪教 , 但弗兰岑也借着他的对头拉斯之口 , 承认安布罗斯牧师虽是个充满“自我意识”的混蛋 , 但是这也让他成为了整个新景镇中最“真实”的人 。
落伍和时代精神
在弗兰岑出版了《自由》的2010年 , 弗兰岑被美国各大媒体一致称赞抓住了千禧年头十年的zeitgeist(时代精神) 。 《自由》是一本立足当下的“微观史”小说 , 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如何在这十年间经历的梦想和失败 , 或者按评论家的说话 , “为时代画了像” 。 《时代》杂志称他为当代“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 《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角谷美智子认为《自由》是“我们时代不可磨灭的写照” 。
对于自认是一位“社会小说家”的弗兰岑而言 , 记录当下时代发生的现实是题中之义 。 他认为 , 一部好的小说 , 应当把人物置于“动态的社会环境”之中 , 尽力挑战和改变当代文化 。
弗兰岑在“挑战和改变当代文化”上 , 显然已经走得过远 。 他极端厌恶网络社交媒体 , 认为这是他所要反对的一切 。 他对于观鸟有着深切的热爱 , 以至于跳出来指责环保组织在气候变化而不是鸟类保护上浪费了过多精力 , 而其他名人都显然要致力于让大众关心气候变暖 。 弗兰岑成为了著名的怪人 , 网络时代的格格不入者 , 以及落伍的人 。 他常常丢出一些非常糟糕的笑话 , 比如 , 他从不写种族问题 , 是因为他从未和黑人女性谈过恋爱 , 他甚至试图考虑收养一名伊拉克战争孤儿来更好地了解年轻人 。
事实上 , 弗兰岑在美国作家中最先遭遇“取消”的那一个 。 在弗兰岑第一部引发大众关注之作《纠正》出版的2001年 , 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将《纠正》选入了大名鼎鼎的“奥普拉俱乐部”的推荐书单 。 进入这份推荐书单 , 往往意味着销售数量将会超过百万册 , 但这也意味着奥普拉的头像印章将会出现在《纠正》的封面上 。 弗兰岑表示了拒绝 。 弗兰岑认为 , 出现在他书上的奥普拉头像可能会让读者对他的书有所误解 , 认为这只是本有趣的书 , 而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扎根于高雅的文学传统” 。显然 , 弗兰岑的说辞被认为是有着男性的傲慢 , 有趣的书的在当时意味着更受女性读者欢迎 , 而弗兰岑所担心的被解读成为奥普拉俱乐部的贴纸会无形中阻挡男性读者 。 奥普拉的回应是 , 她“取消”了对弗兰岑参加“奥普拉秀”的邀请 。
在“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爆发之前 , 弗兰岑曾被选中来代表文学界傲慢的白人男性形象 。 2017年 , 社交媒体上的女作家詹妮弗·维纳 (Jennifer Wiener)发明了“Franzenfreude”这个词 , 来表达美国文化媒体对于弗兰岑这样白人男性作家的过度推崇——以致于一份专门审查出版物中署名的性别比例的报告“VIDACount”由此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