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何怀宏|利己主义与自爱是一回事吗?( 二 )


活跃在二十世纪美国的一位社会影响很大的女士安·兰德便是持这样一种主张 。 她倡导一种“自利”的德性 , 认为每个人都不可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 当然 , 也不能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的利益 。 她写了《自私的德性》《一种客观主义的伦理学》等书来宣传自己的主张 , 而她的文学作品影响更大 , 她的几部长篇小说《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等长期居于美国畅销书榜的前列 , 据说是除了《圣经》外印得最多的 。 兰德对她的利己主义有自己的解释 , 她实际上并不是强调这种利己主义中的物质利益和享受 , 而是强调一己的主动和创造性 , 但毕竟还是在主张一种利己主义 。 不过我这里不详述兰德的思想 , 而集中于分析利己主义的一般主张 。
利己主义有没有它的一些合理性呢?一些社会生物学者认为 , 在人性尤其是人的生理本性中有根深蒂固的支持自利的因素 。 美国生物学家道金斯写过一本书就叫《自私的基因》 。 他认为基因都是自私的 , 都尽力要求自保 , 而且越是自私的基因越是能够胜出 , 最后存留下来的生物——包括人——其实都是最能够自利的动物 , 故而自利也就是人的本性 。
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的确可以时时体察到 , 我的身体就是我的身体 , 所有身体的感受就发生在我的身上 , 我的痛苦也就是我的痛苦 , 如果我身体的某一部分遭受毁损 , 那么 , 是我 , 而不是别人就只能拐着走路 , 或者耳聋、眼瞎 , 还有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痛楚 , 也只有我自己才能感觉得到 。 而如果我的身体不存 , 我这个人——不是别人——也就没有了 。 所以 , 从自己的身体出发 , 你每天得给自己食物 , 让自己保暖 , 让自己休息 , 等等 。 这样一种近乎本能的自保层次上的自我关怀的确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 , 也是很自然的 。 然后在这基础上就还可能生长起对自己被人尊敬、被人羡慕的需求等 。
当然 , 如果利己主义仅仅事关基本的生存 , 事关必要的自我保存 , 那的确没有多少好批判和否定的 。 但这样的自保 , 不如用比较中性的“自爱”或“自我关怀”来表达更为恰当 , “自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贬义词 。 我们注意到 , 人的自我需求的确是很有可能膨胀的 , 乃至完全不顾别人同等需求的地步 , 这样 , “自利”也就需要节制 。 而更重要的是原则问题:我们是否可以用“自利”作为根本的标准来判断道德上的正当与否?或者是否可以将“自利”作为我们人生的普遍追求目标?另外 , 由于上述人性中的因素 , 包括生理上的原因 , 利己主义有着自然强大的动力源泉 , 因此再大力倡导它也就没有必要了 , 甚至反而很有可能造成利益矛盾的冲突激化 。
我们在这里可以再将人们的行为细分为三个环节:行为的目的动机——行为本身或者说行为的手段——行为的结果 , 来分析利己主义 。
首先 , 利己主义认为行为的动机纯然是利己的 , 或者全部行为的动机都是利己的 , 这并不能得到可靠的证实 。 别人的内心动机是我们很难测定的 , 且与其认为人们的行为动机纯然是利己的 , 倒不如说是常常混合了利己和利他的冲动 , 乃至可能还有其他的冲动大概更符合事实 。 人心中还有像恻隐之心等支持利他行为的纯然道德感情(这种恻隐之心甚至在其他动物身上也能见到其雏形) , 它们也会在行为动机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
其次 , 行为的结果也常常是混合的 , 或者说既对自己有利 , 也对别人或社会有利 。 比如一个人取得的科研成就 , 给他自己带来了荣誉乃至财富 , 对别人和社会也是有益的 。 但是 , 我们又要看到 , 各个人的利益既有一致的方面 , 又还甚至有可能冲突的一面 , 尤其是在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下 。 另外 , 行为的结果也不是那么容易判定的 , 或者说直接的结果可能比较好判断 , 长远的结果却不易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