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何怀宏|利己主义与自爱是一回事吗?( 三 )


再次 , 行动的手段也是可以分析的 。 有些手段可能对自己和对他人、社会都有利 。 比如一种自愿的市场交换 , 一般对交换的双方都是有利的 , 常常是一种“双赢” 。 只有强迫的所谓“交换” , 或者说直接的盗抢 , 才是仅仅对行动者一方有利的 。 但相对于行为的动机与结果 , 对行为手段的道德判断倒是相对容易一些 。 使用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肯定是有损于他人的 。
这样 , 我们也许可以说 , 虽然不可能完全否定或消除自保自利的倾向 , 利己主义却不适合作为道德的或人生哲学的原则 。 虽然合理的自我关怀是可以的 , 但不能私欲膨胀 。
这样 , 我们首先就需要在明确的行为手段方面避开那些损人利己的行为 , 警惕和拒斥那种“为了目的和结果可以不择手段”的思想 。
而在行动的结果方面 , 我们要努力创造和维护那种能够将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努力汇聚为公共利益的制度 , 建设能够将人的善意而非恶意导引出来的制度、能够带来和谐而非仇恨的制度 , 即能够较充分和全面地使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趋于一致的制度 。 在个人对他人的行为中 , 由于人对自己带给别人的好处容易高估 , 对自己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容易低估 , 我们也需要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 尤其是政治家 , 始终需要考虑自己的行动将带给千百万人的全部后果 , 而不是只凭自己的“信念”行事 , 这也就是韦伯所说的政治的“责任伦理” 。
在行为的动机方面 , 我们个人在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 , 尤其是确定大的人生目标之际 , 就要尽量寻求为自己和为他人的结合点 。 而且分出利益的轻重缓急 , 如果是紧迫、重大的他人和公共的利益 , 即便有些时候需要损害自己的利益 , 也应当在所不惜 。 对于那些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的人 , 我们更应当永远抱有一种敬仰之情 。
有一位著名的北大教授曾经谈到 , 我们现在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他们高智商 , 世俗 , 老到 , 善于表演 , 懂得配合 , 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 , 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 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 尤其是对这样的人掌握权力的警惕 。 如果将“精致的利己主义”从较好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 , 可能是指表面上比较彬彬有礼 , 但骨子里还是为了自己 , 只是吃相不那么难看 。 从较差的方面去理解 , 则是指精心谋取自己的利益 , 精于算计别人 , 善用圈套 , 即所谓“口蜜腹剑”者也 。
但还有一种“高调的利己主义”也值得我们警惕 , 甚至更值得我们警惕 。 这种“利己主义”大概也是利己主义的一个特殊变种 。 一般来说 , 利己主义是指个人 , 但也有一群人的利己主义 , 有一国人的利己主义 , 甚至还有某个特殊集团 , 甚至某个特殊个人利用“群体”或“国家”之名来谋求实现自己的某种政治理念 , 这个时候 , 他们想要宣扬的恰恰不会是利己主义 , 而会是集体主义、国家主义 。 这样的人在自己的行为上看起来颇为无私 , 行为检点 , 比如希特勒 , 他不喝酒 , 不近女色 , 也没听说中饱私囊——他也不需要 , 他不是想谋求他自己的经济利益 , 而是要实现他的政治理念 , 结果是他的私德虽然比有些自由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可能还好 , 却给世界带来了一场浩劫 。
如果将这种高调的利己主义与精致的利己主义相比较 , 哪个更危险 , 哪个更需要防范?看来还是前者更需要防范 , 因为没有掌权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毕竟损害的面较小 , 可能就是他身边的一些人;而高调的利己主义者则志在掌权 , 一旦得势损害面就很大 , 受害者绝不仅是他身边的几个人 , 而可能是一城、一国乃至世界 。 两者虽然都有欺瞒性 , 但是后者有更大的欺瞒性 , 因为它可以假“公”为私 , 让所谓的“大我”淹没“小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