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五 )


古人登席的抠衣礼仪,放在现代也是非常合适的。比如,穿裙装的女士们在落座之际,可以用双手或单手,稍微敛一下后侧的衣裙,弄得平展一点,再落座。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久坐之后裙子压出许多褶皱的尴尬。
第二,登席不由前。
《礼记·玉藻》中对登席入座的礼仪,讲述得非常清楚:“登席不由前,为躐(liè)席。”意思是,登席时,绝不可以从席的前面直接跨过去,或直接跳过去入席,这叫逾越席,属于失礼行为。正确的方法是,应该走到席的下角处,也就是席的后面,抠衣再登席。
其实,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再席地而坐,垂足高坐也需要注意礼仪细节。一般在入座时,我们应当从椅子的两侧或前方落座。常见到有人在正式场合,入座没有靠背的凳子时,岔开两腿,直接跨过椅面入座,动作看起来确实不优雅!
第三,跪起有顺序。
古人入席跪起的动作顺序,与拜礼动作不同,在文献中少有记载。专家学者各有说法,兹取其中一种阐明如下。
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前集》记载:“凡相跪,其式用两手相叠按于右膝,左足先跪,次以右足从之,后叉手架于颈下。”入席跪坐时,需“先左后右”,即两手相叠按于右膝,左脚约退半步,先跪左膝,后跪右膝,两腿并齐跪坐席上。离席起立时,则是“先右后左”,先起右脚,再起左脚,然后恭敬起立退席。
“左脚先跪,右脚先起”的跪起顺序,据说跟古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我国古代的士,都有佩剑的习惯,而且都佩戴在身体的左侧。秦汉以前,大多是青铜剑。这种剑,剑身短,可以随身佩带,坐下来也不必解下。可到了秦汉时期,剑身慢慢加长,士人入席后,为了方便入座,需要把剑解下来,放在自己身体的左侧。所以,入席跪坐之时,左脚先跪。起身时,需右脚先起,原因就是为了让身体的左侧,始终留有空间,以便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可以迅速地拔剑自卫。其实,在今天日本的剑道里,仍然保留着“左脚先跪,右脚先起”的跪起习惯。
坐姿演变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跪坐”,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为现代的“垂足坐”呢?那些常用的几、席、榻,又是何时废除而改用桌椅的呢?
对于古代席地而坐的演变,著名史学家尚秉和先生,做了权威的总结:“盖席地之风历三代两汉,至晋而更。跪坐之容,历三代两汉以讫于唐,约数千年,至宋而革。迄于今,惟日本、高丽仍席地跪坐,合中国无有也。且高几、高案亦相因以起。凡读书、习字诸动作,亦相因以变更。此乃中国起居史上之一大革命。”具体一点说,古人席地而坐,从低处到高处,可以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实,抛开其他因素,席地而坐的改变,主要还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家具有关。既然与家具有关,那么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作个深入的了解。
先秦时期,古人的家具用品,除了筵、席之外,在席前还会设置几、案,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小课桌,是一种席地而坐时的抚凭之器。
先说说古代的几。
几的功能,跟我们现代椅子的扶手、椅背差不多,它能起到缓解身体疲劳的作用。古人席地而坐,跪坐在席上时间久了,定会引起腰腿不适,于是可以借助放置在席前的几,将手臂稍微支撑在上面,稍事休息一下,起到舒缓身体的作用。
凭几时,要将跪坐的膝盖,放在几下面。然后用手肘扶于几上,来缓解压力,这样的优雅姿势才叫“凭几”或“依几”。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等到冬天,还会在几案上铺毯子以增加舒适感。
贾谊!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