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六 )
文章插图
凭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礼仪中国》插图。
我们不难看出,古人为了起居舒适,也会不惜花费大量心思!
古礼规定,人几在左,神几在右,但通常只设右几。即使偶尔设左几,那也是优待老者、尊者的一种礼遇。所以,古人常把“几”与老人所使用的“杖”并称。至于其他人等,只有在非正式场合,或者是关系非常亲密的人面前,跪坐累了,可以凭一下几,稍作小憩。像唐代诗人杜甫那首《白露》诗里“凭几看鱼乐”的轻松自在,在平日里是难得的。在上班或公务访问的时候,古人的自律性更强,虽席前设几,却很少凭几,身体再累再不适,正式场合下也须保持“正襟危坐”不可凭几。即使在日常,与亲朋好友相见,坐而倚几,也会被视为一种不敬、懒散的失礼行为。
文章插图
唐·阎立本《李代帝王图》。《礼仪中国》插图。
我们再了解一下古代的案。案,其实与几在用途上、形制上都较为相近。只不过当时的案,根据用途分得更细,有食案(就餐用的)、毡案(供人坐的)、书案(读书用的)等。
最后说说古代的榻。榻,在古代又称“床”,它出现在战国以后。相比几、案,榻的形制上要矮很多,但又比席高一点,有很强的承重能力。古代早期的榻,不像今天的床,不是用来睡卧的,而是和铺在地上的席并用,都是客厅里的坐具。
古人坐在榻上的姿势,与席地而坐基本上没区别,仍是双膝跪地,臀部着脚跟,以跪姿为最庄重有礼。古礼规定,坐席时,一席可以坐数人,以独坐席为尊,而榻可以共坐两人,谓之“连榻坐”,也以独坐榻为尊。不过,那个时期古人坐榻并不普遍,也只有天子、官僚、士族、富贵人家里的长者,才有资格享用,普通百姓仍是席地而坐。
东汉末年,特别是永嘉之乱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五胡文化与中原文化便开始了大融合。其中,西域胡人常用的一种坐具,也被传入到了中原,汉人把它叫做“胡床”。正是这一张小小的胡床,解放了汉民族的膝盖,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何谓“胡床”?其实就是一种能折叠的板凳,类似于今天的马扎。形制较小,用绳索连接着两个交叉的木架,可以随时收拢张开,携带轻便,在野外或狭窄处也可以使用。
胡床较小,只能坐一人,更无法跪坐在上面。如果要坐胡床,只能两腿张开,跨坐在上面。相对于习惯“正襟危坐”的汉人来说,面对这种夸张而新潮的跨坐姿势,最终还是接受了。既然是胡人传进来的,为了与本土的床榻区别开来,中原人就把这种坐具叫作“胡床”,把坐胡床的坐姿称为“胡坐”。
文章插图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礼仪中国》插图。
其实,胡坐与现代常规的坐法是极其相似的。胡床虽然低矮,但坐上去身体也很舒服,还能随时携带,所以在当时深受上层社会的欢迎。东汉时期,皇帝刘宏就是一位喜好胡服、胡帐、胡坐、胡饭、胡笛、胡舞的人。据《集异志》记载,“汉灵帝好胡床胡坐”是也。京都的贵戚们,也纷纷效仿。同时,这股潮流风,也流行到了民间。
虽然贵族们趋之若鹜都来“胡坐”,但在正式场合以及日常起居,汉人们仍以“席地而坐”为最高标准,这仍是大家心目中最有修养、最为得体的姿势。不过,随着胡床的流行,家里使用的家具形式慢慢有了逐渐加高加大的趋势。比如日常起居用的榻,便慢慢加高了。人们既可以坐在榻上,也可以垂足坐在榻沿上。跪坐形式也逐渐有了些变化,两腿向前朝里盘曲的箕踞,开始增多。胡人用的椅子、方凳、圆凳等高型坐具,开始向民间普及。由此,我国古人沿用了上千年的“席地而坐”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