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棹|青年说|林棹《潮汐图》:用魔幻的蛙,讲述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三 )


澎湃新闻:小说将时间背景设在19世纪 , 鸦片战争发生之前 , 大航海时代的尾声 。 你对那个时代本身就很感兴趣吗?广州一度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 , 珠江上船舶众多 , 极度繁华 , 以广州十三行商人为代表的广州豪商结交各国伙伴 。 是什么吸引你往那段历史的深处走 , 去接近 , 去了解 , 再去想象?对那个繁盛混乱的历史时空和对珠江、十三行这些具体的具有市井生活气息的地理空间的兴趣 , 在你的想象里 , 是因怎样的机缘生长在一起的?
林棹:可能有童年情结 。 小学开始玩航海主题电子游戏 , 一直玩到青春期 , 从单机到online , 对世界地图、地理大发现、环球贸易、航海生活建立起一种初步兴趣:可以踏着海走远 , 可以踏着海从远处走来 , 船型 , 帆装 , 烈酒与命运 , 诸如此类 , 在孩子眼中浪漫如童话 。 如果以成年人的方式推进好奇心 , 持续深究下去 , 则一定会遭遇暗面:殖民 , 征服 , 奴隶贸易 , 火与血……256色二维世界 , 渐渐拓深为复杂的四维现实 。 有一天挥舞蝴蝶帆、尾摇开孔舵的巨大广式帆船冲破浓雾 , 从史料中现身;不是一艘两艘 , 而是舳舻相接、绵延天际 , 从存续两千多年的广州港 , 到安南 , 到马六甲海峡 , 到更远的远方 。 每一片帆 , 每一个人 , 每一句乡音 , 都太值得想象 。 惊奇之余也反省自责:为什么没能更早地知觉到这一切?
林棹|青年说|林棹《潮汐图》:用魔幻的蛙,讲述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本文图片

红头船 , 佚名中国画师 , 约1820年代 , 私人收藏 。 图片来源:Martyn Gregory Gallery
澎湃新闻:小说主人公是一只虚构的19世纪雌性巨蛙 , 这一点非常特别 , 它什么时候在你的脑海中冒了出来?为什么选择一只蛙并且是一只雌性的蛙作为主人公 , 并以它的游历与视角去看取那个时代的历史与人事?以蛙作为主人公、叙述者 , 可以实现哪些写作上的构想?
林棹:起初并不是蛙 。 起初的主人公 , 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 , 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广州、过分现实主义的女性 。 但我很快遇到问题:她的行动会非常受限 , 她将事事、处处受限 , 无法像同时期的男性那样 , 用躯体和行动推展空间 。 大概有一个礼拜 , 我呆在那样一个举步维艰的躯体里面 , 被鼠夹夹住 , 直到突然想通主人公可以“不是人”——于是鼠夹一下子弹翻(真能听见“嗒”的一响) , 角色和视角都被释放 。
然后很快就锚定了“蛙” 。 它们有变态过程、无毛 , 某种程度上非常像人:四肢、皮肤、姿态……更重要的是 , 它们是两栖的 。 一只蛙可以在故事所涉及的地貌之间充分地游行——从陆地到淡水到咸水 。 两广一带有一种海蛙 , 生活在咸水、半咸水环境 , 雌蛙把卵产在海潮凼里 。 因此选择蛙 , 先是为了获取一种“合理的”、机动的视角 。 这个角色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同类争取一些权益、发出一些声音 , 则是后来逐渐发生的事 。
除了第一人称的蛙之外 , 还有“母亲” , 也就是蛙之作者 , 蛙所在世界的作者 , “母亲”提供一种飘忽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 有点儿像充盈世界的幽灵 。 当“母亲之灵”附在蛙身上并开始发声时 , 蛙像是短暂地开了天眼 , 知晓过去与未来 。 这个幽灵视角也带出“海皮自然史” , 带出风、阿布—阿拔斯、黑白牛、舢舨等角色 。
林棹|青年说|林棹《潮汐图》:用魔幻的蛙,讲述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本文图片

珠江古炮台 , 佚名中国画师 , 约1820年代 , 私人收藏 。 图片来源:Martyn Gregory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