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港澳台)断然拒绝的勇气——专访柏杨先生遗孀张香华
新华社台北11月25日电(采访人员陈键兴、徐瑞青)“如果能为来生订座/请预购两张单程票/早早携我飞越三江五湖……”在诗人张香华早年致爱人柏杨的作品中 , 人们不仅感受到温热的爱情 , 更能读到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悲歌——“越过春郊荆棘的榛莽/越过荒远寒漠的冰原/越过旱干焦渴的涸井/越过贫薄衰寂的村墟/崎岖、坎坷、迂回、陡峭的记忆/被每一只沉重的脚印镌刻” 。
著名作家柏杨先生2008年过世 , 遗孀张香华一直守护着丈夫一生的创作心血及其精神追求 。 不久前 , 她断然拒绝授权台湾的出版社将柏杨著作《丑陋的中国人》摘选编入教科书 , 宣布依柏杨生前交代终止发行该书 , 并直言批评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教育和“反中抗中”意识形态 。 日前 , 新华社采访人员专程前往新竹 , 对张香华进行了独家专访 。
(小标题)“不能让柏杨被曲解利用”
走进绿植掩映的小楼 , 白发苍苍的诗人已在等待:“我眼睛有毛病 , 前年还中过风 , 有时会忽然讲不出话 , 不要担心 , 请多点耐心 。 ”
失明多年 , 张香华放下了诗歌创作 。 “不能触景 , 何以生情!”面对年迈身体的改变 , 她很乐观 , “没什么 , 接受就好 。 ”她助理提到最近的这件事特别是对民进党的批评让朋友们为张香华很是担心 , 老人淡然道:“我这个年纪 , 怕什么!”
“出版社找来 , 我第一反应就是 , 不行!柏杨那么多作品 , 比如《中国人史纲》 , 他们为什么只选《丑陋的中国人》?”张香华说 , “这本书是写给了解历史的成年人看的 , 初中孩子现在对历史认识不足 , 怎么能够理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柏杨在台湾被以“共谍”罪名逮捕 。 “坐了9年又26天牢 , 他利用那段时间静心研究历史 , 写出了以《中国人史纲》为代表的三部书稿 。 ”张香华说 , “柏杨那时起就在思考 ,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 为何近代之后长期遭受外国欺凌 , 国人还互相争斗?”
在这个母题之下 , 柏杨开出“丑陋的中国人”的子题 。 “这当然是基于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省 , 若不认自己是中国人 , 就没有资格说 。 ”张香华认为 , 近代尤其“五四”之后 , 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国家、民族困境不断进行反思 , 比如鲁迅先生 , 柏杨是继承了这样的精神 , 他希望中国和中国人可以更好 。
那么 , 为何要“封印”这部著作 , 并且不允许台湾教科书摘用?“柏杨生前交代 , 当中国大陆文明进步了 , 就要废除这本书 。 ”张香华坦言 , 拒绝教科书授权 , 一方面是担心被人用以“辱华” , 同时是因为民进党当局操弄“去中”“反中”教化 , 她不能让柏杨及其作品被曲解利用 。
“蔡英文曾公开说:我是中国人 , 我从小读中国书长大的 。 现在她当了台湾地区领导人 , 怎么说法就变了?她既然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 凭什么用柏杨这本书?”张香华说 , “民进党一步步‘去中国化’ , 在教科书问题上 , 稀释中国史 , 分割台湾史和中国史 。 孩子们搞不清基本历史问题 , 就丢给他们一篇‘丑陋的中国人’ , 这不是别有用心吗!”
民进党执政期间 , 张香华已多次拒绝教科书出版社的类似要求 。 她痛心于台湾年轻一代某种程度上存在国家民族认知错乱的问题 。
回看柏杨先生“留言” , 或有警示之用:有了历史的记载 , 我们短短的人生一世 , 才不致是一场没有背景、没有剧本 , 不知前因后果的荒唐的独幕剧 。
(小标题)“爱国是一种美好的天性”
张香华祖籍福建龙岩 , 1939年生于香港 , 6岁随父亲来台 。 “爸爸给我取的名字 , ‘香’是香港 , ‘华’是中华 , 就是告诉我 , 我是香港出生的中国人 。 ”
- 文学|专访|王跃文:文学是庄严的事,人间也不可能天天过年
- stmutepc1800!红星专访|邓乐:动态雕塑“生命的律动”让冬奥村升旗仪式永不落幕
- 飞翔|专访|诗人海男:让诗的灵感从飞翔的想象力抵达现实
- 诗人$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求自觉与超越的境界|专访景凯旋
- 孙无力|大触专访丨画如其人!国潮画风一夕引爆网络,首发系列作品即上站酷首页!
- 杜甫|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求自觉与超越的境界|专访景凯旋
- 江美琪&专访音乐话剧《我们与小镇》主演江美琪: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并不是理所当然
- 显微镜下的大明&名人堂·专访 | 马伯庸:虚构故事里历史逻辑真实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 专访|打开历史的褶皱——专访《苏东坡的朋友圈》作者刘墨
- 头发|黑匣子 | 专访 | 蔡雅玲:生完孩子后发现自己是“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