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李盛:去看魏晋的石头

散文|散文|李盛:去看魏晋的石头
本文图片

散文|散文|李盛:去看魏晋的石头
本文图片

去看魏晋的石头
文/李盛
天下的石头 , 多矣!
读魏晋史 , 翻开那些开绽在石头上的墨点 , 有美如花朵 , 乍然怒放般的惊喜 。 若是石头们开口说话 , 会不会刷爆视频 , 压垮谁的肩膀 , 还真是个未知 。
可惜 , 它们只是一味缄默 , 且抱定那等风静云闲的态度 。 越千年了 , 任人评说去吧 。 像一个有情物种 , 从诞生伊始 , 选择了沉默 , 与沉默式的生长与栖息 。 于幽昧处 , 任风雨梳洗 , 以至于让人看来心有不忍 。 扰扰风尘之中 , 谁是知音?难得文学史家们情有独钟 , 把它一次次眷顾 , 也是经历好几番梳洗罢 , 似是若有期许 , 掂出“风度”二字 , 更不忘打上一个特定的标签:“魏晋”!
如一个迥世的存在 。 公元220年至公元419年 , 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腐败 , 社会最动荡不安 , 生民最痛苦不堪的时期;荦荦然 , 属于它的密码与“硬核” , 竟是一大堆开花的石头 , 足可与秦砖汉瓦 , 唐宋诗词相媲美 。 信与不信呢 , 却总是撩动你的神经 , 招惹你一窥究竟 , 或者去敲一敲它的虚实 。 毕竟 , 与扭动自己肩上的脖子 , 听骨骼间的脆响 , 感觉是不一样的 。
却说三分天下 , 曹魏归晋 。 完成统一大业后的晋人 , 因为与生俱来的缺陷 , 先是内讧;接着是所谓强胡侵凌 , 最后不得已被迫南渡 , 偏安江南一隅 。
“风景不殊 , 举目有山河之异” 。 每逢文期酒会 , 士大夫们偶尔要发发它们的牢骚 。 领土丢失过半了 , 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际 , 岂料文化却郁然活着 。 的确 , 这是一个国家民族分治的时代 , 同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相互磨合的时代!就譬如遗留在一块块断碣残碑 , 一张张拓取下来的行行文字 , 以一种生死不屈的形态 , 顽强生存着 。 虽时代湮废 , 每钩沉其人物 , 心底里却总有某种舒放的情绪 , 那刀砍斧斫般的雕刻 , 疏旷、放达、俊朗、简拔、飘逸的个性 , 在文化这根共生的血管里 , 依旧奔腾不息!
某晦日 , 从书局捧回一本晋人小楷拓本 , 录山涛、司马攸、卫夫人、瘐冀、郄鉴、谢安、司马道子共十家 。 拓迹斑驳 , 满纸风霜 , 字数多者九十五字 , 少者二十九字 , 寥寥数行 , 字字如珠玑 。 单就艺术风格而论 , 各家手法不同 , 艺术取向各异;然而美 , 却是共有的特征 。 读完十家贴 , 除了叹息仍是叹息 , 这在个书法艺术走向巅峰的前夜 , 待王老师《兰亭序》绝唱登场 , 便只是俯仰之间的事了 。 只是不敢想象 , 在那样严酷的环境里 , 书家们因此付出多么大的勇气与智慧 , 因袭汉字因势象形的妙理 , 直至把他们蔑视强权 , 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 , 珍爱生命的悲悯情怀 , 人性的真善美恶以及济世理想 , 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 以至于每一字 , 上下左右之间 , 一点划之顾盼、谦让 , 一字之欹则、俯仰 , 生死之美 , 得以延续 。
干净的石头 , 洗尽岁月的风尘 , 一方一方 , 如花朵般竞相开放 , 如一张张岁月的硬盘 , 被打开 , 再解读 , 无限牵挂 , 惹人怀想 。 曾经好几次 , 我跟随攘攘不息的人流 , 向着它走过去:洛阳龙门 , 大同云冈 , 敦煌莫高 , 西安碑林——尽管行程如流水 , 尽管“观自在菩萨”与佛相庄严的妙谛 , 与心底里心仪的形象 , 还隔着好长一段距离 , 我始终没有放弃我的审视与追问 。 直至一次偶然的机会吧 , 我到访在北中国甘肃省 ,一个叫庆阳的小县城 , 与北石窟寺 , 与覆钟山不期而遇 , 总算了却些许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