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伪”创作一段书论,对练字有些感想( 二 )
少部分自学者,没人教就能临摹得很像,比有人教临得还像,经过专业训练的美术生更是如此。但这些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脱帖就不会写字了。
理论研究再细致,脱帖不会写,临的再像,脱帖不会写。
所以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方法是错的。
理论不用学细致的,要学有用的,临帖不用像,要知道临的是什么。
现代笔法理论就简化为“起行收提按转折”七个字,却能解释古今来所有名家的所有字,所有点画形态。
粗糙,但有用。
三、
每次写文章,总会有人说我扯得远,其实不然,想要证明前者的价值,就需要对比讲述,延伸讲述,否则就会陷入思维怪圈,诸如“它有用,因为我认为它有用,所以他有用”,用未证明的事证明未证明的事,这并不能说服人。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告诉你什么没用,有个对比。
专业的书法论文为什么不能大众化普及?二流专业书论者的文章为何一到网络平台就无人观看?也是这个问题,里边有很多观点是用“古论”证明“古论”。
好比,我很穷,没吃过水果,就吃过糖,你告诉我哈密瓜很甜,我想知道有多甜,你说我比西瓜稍微差点。
我xxxxxx······
用自己的认知去证明自己的认知,他可能对,但肯定不能说服不在同一认知层面的人。
就是这个概念。对古论理解够深入的才能看论文,虽然好多论文跟古论一样没用,但起码可以看懂,没障碍。
如果有障碍,就得换算,比如一个哈密瓜的甜度等于几勺糖,虽不一定准确,甚至有点啰嗦,但起码对别人来说像是一句人话。
我写专栏时,一篇文章几千字,一段视频几十分钟,有人嫌啰嗦,让我精简,其实能精简,比如“起行收提按转折”这七字笔法的所有变化逻辑,铺开十万八万字的内容,不超过50字就能总结完,所有变化全在一二十对词语穿插组合中,连字法章法一起铺开,100字不到。
那问题来了,有用吗?对你有用还是对我有用?我总不至于写点只有能看懂的人才能看懂的东西往大众平台发吧?
四、
玩味古帖,悉知用笔之意。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晒网的时间,就是去悉知笔意的时间。
不知道啥叫“用笔之意”,这是小事,会对字帖进行粗略模仿就行。
古人在写字时,用笔动作的变化,个人书写习惯的变化,速度节奏的变化,都会落实到最终墨迹上。
即便只学过一两年,一些笔画是尖起笔、方起笔、还是圆起笔,肯定能看明白。一个线条的粗细,快慢,肯定也能看明白。
文章插图
一看就会,一写就废,这很好,说明只是当前手上功夫不够,而不是脑子不够用,要是连看都看不懂,这才是坏事。
能看明白就要进行思考,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什么时候尖、方,什么时候圆(藏露),什么时候转什么时候折,那些笔画是成规律出现的,那些结构是有相似出现有固定模式的。
时间一长,古人写字的习惯你就能看明白大概,一个笔画怎么写,一个笔画组合怎么写,一个字怎么写,一个字组怎么写,全都有固定模式。
如果能把这些模式看明白,再进一步摸索古人书写时节奏变化,用锋变化的习惯,在风格上就能与古人相似,也就是“意”相似。
风格来自于笔法习惯,风格的继承或创造,也来自于对前人笔法习惯的取舍及加工。
所以可以懒,但仅有的那点勤奋劲儿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
书论里边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你一查就能看懂学会的东西,而是你看不到用处,或看似像废话,但又告知你方向的,那些要重点思考。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