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谢灵运:宏伟而寂寞的山水( 二 )
【 山水!谢灵运:宏伟而寂寞的山水】
文章插图
其实,诗歌中讲到山水之美,更早要追溯到东晋郭璞的《游仙诗》,他为了铺陈仙境的美丽风光,所以借取了山水景物,也因此创造出山水之美,但是把山水之美给发扬光大的人,则必须归诸谢灵运。单单以诗歌来说,谢灵运大约有一百首的作品,其中山水诗所占的比例就超过三分之一,这种数量已经足以奠定这个题材成为崭新的诗歌类型;再从内容上来说,谢灵运更是有如大自然的雕刻师,把山水立体地展现在文字里,让读者好像身临其境,饱览各式各样的景致。所以毋庸置疑,谢灵运确实是山水诗的大师。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谢式山水诗典范
谢灵运是通过什么形式、技巧,而弘扬了山水之美?以《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这首诗为例: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这是谢灵运很典型的一首山水诗,诗题中的南山就是谢灵运自己新营造的石壁精舍,而北山就是谢家几代居住的始宁别墅,从谢灵运《山居赋》自注所言:“大小巫湖,中隔一山。然往北山,经巫湖中过。”可知他中途经过的湖泊就是巫湖了。宋文帝元嘉二年(425)春,谢灵运从南山的新居经过巫湖返回北山故宅,一路之上欣赏湖光山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很典型地反映了谢灵运山水诗的三个特点。第一,就反映在诗题上。单单看《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这个题目,其中有地点、有过程,还镶嵌了高山、湖泊,再加上人的动作,本身就像一个迷你版、极短篇的游记,让我们好像跟着他走了一遭,这可以说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一个特色。除了这一首《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之外,还包括:《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石门最高顶》《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田南树园激流植楥》等等,短短的诗题充满了诗情画意,简直就是一篇小品文,这是过去的诗题上从来没出现的情况,让我们感到谢灵运是真心地热爱着大自然,又很有突破常规的创造力。第二,诗歌内容往往有一个基本结构,大致分为三个段落,包括了“记游——写景——兴发情理”。首先,一开始先交代他的这趟行程,这是“记游”或“记行”的部分。接着,从各个方面去铺陈沿路所看到的景色,这是属于“写景”的段落,也是全篇诗歌最主要的部分。而在景物的铺陈中,采取的是“模山范水”的立体笔法,所谓的“模”“范”,都是指建筑上设定模型框架的意思。因此,“模山范水”意味着谢灵运写山水诗的时候,常常是一句写山、一句写水,一句写近景、一句写远景,或者一句写动物、一句写植物,一句写仰望、一句写俯瞰,山光、水色不断交错,呈现出一种“移步换景”的审美结构,仿佛把自然风景都移植进来了。这些山水诗句就像一幅具体而微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一种整齐的建筑美感。其实,这样的写法是从汉赋里面借过来的,可见,汉赋对于文学经验、艺术美学的开发与尝试,对后来的诗歌是有深远的影响的,而谢灵运则是一个擅于吸收、创造的艺术家。最后,当完成了景物铺陈以后,诗人回到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并且往往连带一个儒释道的思想领悟来结束全篇,这个部分就属于“兴发情理”。完整地说,整首诗的基本框架就是“记游——写景——兴发情理”,段落分明。
- 山水长&北宋诗人王安石彻夜难眠,写下一首忧国忧家的“静夜思”
- 中国艺术#他笔下的山水画山势生动,风起云涌,势不可挡!
- 沈周@表现文人在山水中的畅快自由,宋旭《归舟图》
- 教学|中英直播间丨梁亚力中国画山水画教学示范
- 皇宫@他的山水让宋代皇帝爱得发狂,整个皇宫都是他的画,如何做到呢
- 禅宗!为什么说山水画创作思想,诠释的是禅宗的法脉?
- 皴法!论康家宪山水画自然介入审美体系艺术
- 国画&职业画家丁洪运国画山水画作品欣赏
- 张有合#山水画作蕴含画家情感,其中有三重人生哲理,可供欣赏时参考
- 山水画$山水画造境中的空间营造 | 朱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