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我读︱考亭有知音,转精集大成——《朱熹文集编年评注》述评( 五 )


我们试看其中一首七绝的题解与注释 。 卷五上《方广奉怀定叟》:“偶来石廪峰头寺 , 忽忆画船斋里人 。 城市山林虽一致 , 不知何处是真身?”【解题】云:“定叟 , 张栻弟张枃之字 。 ”【注释】云:“①石廪峰:衡山一景 , 以其峰形似廪得名 。 ②真身:佛教语 , 即为度脱众生而化现的世间色身 , 如佛、菩萨、罗汉等 , 此借用指本我 , 作者之意实认为身在山林方得本我 。 ”
固然 , 对注释也会有见仁见智的认识 。 不过 , 通过注释传播的知识必定有助于读者对诗词的理解 。 不是文集中所有部分都适合注释 , 因此 , 整理者仅选择了诗词部分 。 看似破例的整理方式 , 还主要是从方便读者接受为着眼点的 。 这部分通俗的注释 , 可以让新整理本半步跨出学术狭小的象牙塔 , 获得更多的受众 , 雅俗共赏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 整理者着实花了大气力 , 将一千多首诗词逐一加以解题与注释 , 其志可嘉 , 其功可佩 。
第五 , 择载历代评论 。 成为道学宗主的朱熹 , 其诗文成为后世的研究对象 , 前人有很多评论 。 这些评论不乏灼见 , 对理解朱熹的文字与思想很有裨益 。 不过 , 散见于群书篇什之中 , 颇难检寻 , 不便利用 。 整理者在近人既有的研究基础上 , 又进一步钩玄索隐 , 爬梳辑录 , 将历代评论以两种形式附益于书中 。
一是将有关某篇诗文的评论附于该文之后 。 我们试看两则 。 卷六十八《跪坐拜说》之后 , 【评论】云:“《宾退录》卷七:‘此朱文公《白鹿礼殿塑像说》 , 后其季子在守南康 , 因更新礼殿 , 闻之于朝 , 迄成先志 。 然远方学者未尽见此说 , 故识之 。 ’”这是宋人的评论 。 再看一则清人的评论 。 卷七十九《漳州龙岩县学记》之后 , 【评论】云:“周大璋《朱子古文读本》卷三《漳州龙岩县学记》:‘教诸生并勉曾君 , 致意拳拳 , 议论正大 , 与诸记同 , 而结体疏遒 , 此篇独揽胜境 。 ’”
二是将历代有关朱熹诗文的总体评论则统附于全书之后 。 通过这两种形式 , 不仅可以考察历代学者的朱熹诗文接受史 , 更可以汲取前人认识之精华 , 藉此加深朱熹的理解 。
第六 , 附录资料翔实 。 附录凡七卷 , 几二十万字 。 一是朱熹传记资料 , 收录有私撰的行状和源自国史的《宋史》传记 。 二是关于朱熹文集的历代书录解题和各种版本的序跋 。 收录涉猎范围相当广泛 , 多达一百余篇 , 当为迄今为止朱熹文集序跋收录之最 。 整理者在传统的目录学意识主导之下 , 通过这些序跋 , 将朱熹文集的流传史翔实地予以具现 。 三是整理者所撰朱熹文集《版本考略》 。 由此可知 , 为了整理这部朱熹文集 , 整理者几乎靡有遗漏地调查了所有收藏于海内外的现存版本 。 是为调查记录 。 今后的研究者可以以此为线索 , 按图索骥 , 查阅所需相关版本 。 四是整理者编制的《朱熹年表》 , 简明扼要 , 概见生平 。 五是历代评论 。 与具体诗文相关的评论已附益于各篇之下 , 此处所收 , 乃为综合评论 。 这种综合评论多属宏观议论 , 对于朱熹研究不乏启示意义 。 六是伪托误题朱熹诗文存目 。 这部分也很有价值 。 有些误题 , 已被考证清楚 , 板上钉钉 。 有些则属存疑 , 没有定论 。 目前认知不逮 , 资料不足 , 留此线索 , 以俟后学 。 此外 , 即便真是伪托 , 为何伪托 , 探究起来 , 恐怕亦可挖掘出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 而羼入过程的考察 , 也有文献学意义 。 七是主要参考文献 。 在整理过程中 , 主要使用了哪些文献 , 把文献学线索也一览无余地传达给了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