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儿童成长中的“情感焦虑”从何而来?( 二 )
正如德国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集体编写的《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所指出,情绪往往被视为“自然的”某种非常基本、人性本质的东西,实则是“历史发明的具体结果及社会产物”。而与社会建构、形塑个人情绪、情感及感觉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又莫过于文学。经由“情感史”和“阅读史”的视角,《情感学习》研究了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及教养手册,聚焦信任、虔诚、同情等十二种情感,考察社会、家庭围绕之下儿童阅读文学、感受情绪的历程,以重建儿童的情绪社会化。
【 情绪@儿童成长中的“情感焦虑”从何而来?】现代的我们
因为执着于追求成熟而未能成熟
如书中所示,阅读即行动,提供儿童想象未知体验的空间,走进“幻想国”的世界——思念家乡的阿尔卑斯山少女、同情土著的鲁滨孙、恐惧恶龙的霍比特人、在奥兹国勇敢冒险的桃乐丝——借由认同角色来观察并参与其中,不论他们所模仿的情绪和作者赋予主角的情绪是一样的,或者他们的模仿是建立在文化误读之上。
童书“传授及分享的是情境知识与实践知识,它们未必会告诉孩子该感受什么,但会以某些细节来说明这种或那种情绪是如何发生的、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以及该情绪实际体验起来的感觉”。也就是说,不仅通过文学/叙事的“内容”——人物、情节、环境,而且通过其“形式”——语言、节奏、结构,启动了模仿、共感的认同机制,发展出儿童在书里书外学习和处理未知情绪、跨越差异进行交流的“翻译能力”,也或许,默默敞露出文本/世界的缝隙……
有意思的是,该书第一章讨论“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其实更多指向了家庭、父母的情绪。现代家庭“变成了夫妻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的必要场所”,密切观察儿童与其发展的新习惯创造出许多让为人父母者焦虑的机会。而应运而生的各类教养手册,除了告诉家长有关于儿童情绪的知识以外,也会造成家长出现某些情绪——主要是焦虑感和责任感。这些都与此后各章所考察的儿童对于各种情感的“焦虑”——感受与学习纠结在一起,成为现代的家庭、个人挥之不去的内在张力。
文章插图
大人和孩子都会有情绪。(图片来自巴亚桥出品的绘本《眼泪》)。
制造焦虑的固然有围绕儿童建立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现代“制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知识”,根本上则源于“儿童”这一“风景”的发现,以及儿童与成人的二分。
就像福柯尖锐指出的:“现代教育学以保护孩子不参与大人的矛盾纠葛这一无可非议的愿望为目的发展至今。这使得人类的儿童时代和成人时代的距离越来越大。幼年时代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最重要的纠葛,但是,按照上述做法为了使儿童躲避各种各样的纠葛,反而使他们有了遭受这种纠葛的危险。”
他所说的“距离”,也就是把儿童和成人分割开来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事实和隐喻意义上的)“青春期”。所谓“青春期”的烦恼,正紧密联系着父母、孩子的成长“焦虑”。传统时代,儿童与成人混在一起,直接通过与成人的接触来学会生活。进入现代,儿童经过学校、家庭等与成人、社会相对独立的制度/空间之后,抽象的“理想”或“理念”一旦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尤其无法通过情感的学习和处理达成“自我”,则会出现种种状况,也就是通常所谓青春的烦恼、成长的焦虑。内中症结,恰如日本批评家柄谷行人所说,“与其说现代的我们因为被隔离的幼年期而无法成熟,不如说是因为执着于追求成熟而未能成熟”。
- 好书&《2021年成都儿童文学年度综述》发布,来看看去年有哪些好书?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青藤”寒假童书榜出炉,推荐广州小朋友阅读《幸福课》
- 年度|《2021年成都儿童文学年度综述》发布,来看看去年有哪些好书?
- 困境|只有不畏惧改变,才能突破成长的困境
- 李婷!“把爱带回家——送法到家让孩子健康成长” 赤壁市2022寒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启动
- 李杰|李杰:为大多数沉默的儿童赋权
- 新疆!温泉迎盛景,冰雪绽芳华——2022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活动在温泉县开幕
- 少年儿童$童话故事也要与时俱进,融合了奇幻与机械要素,更适合小孩子观看
- 直视|成长就是无数次直视人性,三观崩塌,信仰挫败,如履薄冰,最后坦然面对,不悲不喜
- |不要再做别人的情绪处理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