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勒对中国当代评论家的启发很多 , 我以为最根本的一点是 , 真正深入的契合式评论应该基于对评论对象的无限热爱和无比熟悉 。 “这个词在她的诗歌定稿中只出现过这一次” , 对评论对象熟悉到这种程度 , 写出来的评论自然可以信任 。
数年前 , 与友人桃洲网上交流 , 我们一致认为文德勒非常重要 , 感叹出版社没有眼光 , 对这种中国诗歌文化建设迫切需要、经济效益也应可观的书竟不引进 。 没想到近来文德勒的书陆续出版 , 尤其是广西人民出版社的“文德勒诗歌课”引人注目 。 该系列已出《打破风格》《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和《我们隐秘的法则:叶芝与抒情形式》三种 , 尚有《乔治·赫伯特的诗歌艺术》《约翰·济慈的颂歌》《叶芝的幻象与后期戏剧》《展开翅膀:史蒂文斯的长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艺术》待出 , 可以说文德勒诗歌评论的精华尽在其中 。
《花朵与漩涡》 , 作者:(美)海伦·文德勒 , 译者:王柏华 等 , 版本: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年5月
“细读”精神
已出的三种书 , 我最看重《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 , 因为《打破风格》属于专题研究 , 涉及三位诗人 , 而《我们隐秘的法则:叶芝与抒情形式》更接近学术著作 。 《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的形式极其别致:它集中于一位诗人 , 首先是一部作品选 , 同时是一部评论集 , 但是一部以作品为主的评论集 。 从狄金森的1800首诗中选出150首 , 并为每首选入的作品写评论 。 这些评论针对性强 , 富于启发 , 灵活多变 , 接近随笔 , 这样的评论有点像中国古代作品的评点体 。 在我的印象里 , 金圣叹评点的《西厢记》 , 尤其是每曲戏后面的评 , 与此非常接近 。 本书的原名是Dickinson selected poems and commentaries , 即狄金森诗选与评论 。 译者将commentaries译成“细读” , 的确符合事实 , 一则文德勒的评论普遍注重细读 , 二则书中对狄金森的评论具有细读的精神 , 非常注重词语分析 。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评点体作品 , 还是文德勒对狄金森诗歌的逐首细读都体现了对作品的郑重态度 , 一般来说 , 只有经典作品才能享受这种待遇 。 狄金森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家 , 一般把她和惠特曼相提并论 。 事实上 , 狄金森之所以值得细读 , 除了她的经典作家地位以外 , 更重要的是 , 她是一个封闭的人 , 因此 , 精确的细读成了打开狄金森诗歌和心灵的金钥匙 。 而这把钥匙需要掌握在一个像文德勒这样特别熟悉并真正理解狄金森的人手里 。
文章图片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 二十五岁起弃绝社交 , 闭门不出 , 埋头写诗三十年 , 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 , 对后世影响极大 。
为批评经典作品提供示范
关于狄金森 , 有两个基本事实比较重要:一个从25岁起就拒绝社交、终生未婚的女子 , 一个生前只发表7首诗的诗人 。 这两点都体现了她的封闭性 , 但也可以说是独立性 。 狄金森的封闭和独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具体地说 , 独立是前提 , 封闭是基于独立的选择 。 不能说狄金森的封闭与男权社会无关 , 但她并非一个女权主义者 。 尽管她的选择非常决绝 , 但其意义不在反抗 , 而是自我成全 。 就此而言 , 独立与封闭构成了理解狄金森诗歌的起点 , 它确定了狄金森诗歌的两种基本语调:反讽与赞美 。 对世俗社会 , 男人社会 , 尤其是宗教社会的反讽 , 以及对自然物的赞美 。 在不同的时刻 , 反讽会变调成批判 , 赞美会变调成幽默 。
- 女孩的钓鱼慢活|《女孩的钓鱼慢活》:这才是钓鱼佬们该看的番,一边看萝莉一边学钓鱼,赚大了
- 莉兹#西班牙画家塞尔吉奥的浪漫唯美女性人体油画作品欣赏
- 雷诺阿#粗犷恣肆的激情写意——让男性艺术家自叹弗如的女画家安吉莉卡
- 米莉亚!看了萨克雷的《名利场》,我才知道一个人的穷富,早有因果
- 翡翠!外国人也爱翡翠,娜塔莉.波特曼直接戴去了好莱坞,出息了!
- 抽象表现主义!塞西莉·布朗 | 一位女性主义者的理性与迷狂
- 皇帝#清穿文一朝穿越成小萝莉,变成宫中最小的娘娘,却被皇帝宠上天!
- |新民晚报复刊40周年|池莉:新出土的青苗与又一年
- 吴文莉$以“艺”抗疫 温暖前行
- |《艾蜜莉在巴黎》影评:戏剧本来就没有义务要等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