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聊一聊高秉烛的情感依托。一,高秉烛、小饼子、高使。高秉烛、小饼子、高使这三个不同的称谓,长辈邻里唤他乳名“小饼子”,仰慕仰仗他的后辈少年尊他一声“高使”。如今叫他小饼子的老母已经不记世事不知春秋,左邻右舍大爷大妈,和他则成了隔着“连累幼子惨死”之恨的仇人;而叫他“高使”的明媚少年们,已经悉数成为泉下亡魂(白浪除外,但通常这种外表油滑内里纯良设定的配角,最终大多是要殉男主和大义的)。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对已故兄弟们,高秉烛始终觉得恩义两亏欠。少年们为他而冲上前,以血肉护卫高高在上却仓皇逃窜的太子一行人,喋血山野,无有死后哀荣,甚至沦为无名无姓的孤魂野鬼。高秉烛的痛苦,一方面是极度自责:是你犯禁带他们离开不良井、他们都死了而你凭什么还活着?一方面是对不平状态的终极愤懑:凭什么不良井的人就连“为大唐光荣战死”的资格都没有?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高秉烛还是五年前那个高使的时候,说要带你们去看神都,说的不是建功立业鹏程万里的远大志向,说的仅仅只是“去神都讨生活、过日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求的,仅仅只是最基础最底端的一点朴素活着的念想。然而这一点点“那是糖葫芦特别好吃”的念想也被碾落成泥,变成“是我不知天高地厚”的痛苦领悟。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小五小七坟前,高秉烛终于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你们是神都的子民”,被辜负已久的人,顿生不屑和质疑,夹杂着无边悔恨与眷念,痛不欲生、潸然泪下。你说他们都是神都的子民,可为什么,他们连为神都战死都“不配”?此处黄轩的表演,有趴在坟上侧耳听的动作,远远看去甚至像在拥抱坟墓。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正常人谁会干这样的事?但高秉烛他不是正常人。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影视剧里见到的“墓前场景”,大概是所有人肃立墓前,或长跪不起。但此地长眠的是高秉烛的异父异母的亲弟弟们,兄长跪晚辈有些奇怪、只能体现他的悔恨愧疚和自苦;而倘若肃立,虽然能表达悲凉情绪,但又显得有几丝疏远。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的少年们,在一起打打闹闹肢体动作理应更亲切。所以黄轩此处表演的细节,是“事死如事生”。正是这个看起来“不正常”的侧耳悄悄听坟墓的动作,细腻、动人;表演设计不刻意、没有明显痕迹,演员的信念感也非常强烈。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那在他眼中不是孤冢荒坟,而是自小一起长大的至亲,那就是睡着的少年们,他问完话附耳上去听,一如往昔。另一段表达是他诉说自己的梦境,梦见小五骑着大白马来看他、后面坐着神秘女子,他说“好事好事你结婚那我要过去”,对方说“我来的地方太冷了”。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梦见故人,常规操作。重点是后续“我说我说那我说你结婚我要去”,这是高使对兄弟的心愿,希望看见他们一一成家立业;而对方那句“太冷了”,则是他在梦里心愿中依旧有知觉的痛:他们已成泉下白骨。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