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二 )


文章插图
“太冷”此处自然是指“已死”,但不明着点破;(你试一下把这句台词换成直接的“可是高使我已经死了”,效果肯定不如现在)。阴阳两隔、生离死别,小五依旧体恤高使“哥我那里冷你受不住”,高使梦里的小五不怪罪他不疏远他,这才更叫他肝肠寸断。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被抽干每一寸美好期待、蹉跎如行尸走肉;被可望不可即的复仇大业压到窒息,把自己削成一把有毒的凶器。所以他不再是能被长辈疼爱的小饼子,更不是值得被仰慕的高使,他只能是已死的孤魂野鬼高秉烛。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手段狠戾、做事癫狂,不人不鬼。前几集剧作中反复出现让高秉烛站出来“自首”“冲着我来”的类似叠buff瞬间,一味通过倒带来强化反转的悬念感,很容易让人心生疲惫、让人质疑是否在放大主角能力。悬念是否抓人、打戏是否紧张激烈,归根结底只是剧作质感上的皮相;内里有没有价值情感上能动人的一口气,或许才是故事有没有“魂”的关键。高秉烛抱着兄弟群冢轻语“神都子民”,故事的“魂”出现了。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二,冷暖两极之间的不良井。《风起洛阳》中的不良井,设定是永远不见天日,贱籍、罪臣之后“没有人能够活着走出不良井”。生活条件差、社会地位低,被形容为“人间地狱”也不为过,本该是最冷最暗的那一端口。但剧作中对不良井的真实呈现,却又分明有暖意。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第三集中高秉烛回到不良井,过家门、不敢入。母老家贫,身世凄凉、境遇囹圄。很惨,但却依然有暖调的基石。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老母亲显示出阿兹海默的症状,一遍遍重复:“这芝麻要炒熟了放不然味苦,你妹妹最爱吃了,小饼子啊要是我死了你还没学会做琼锅糖,谁做给她吃啊。”兄弟王登成帮他照顾老母亲,哄老年人如同对幼童一般。门里本该是凄凉状态,但都表现为一派温馨幸福图景。情感释放侧在门外,高秉烛难过、欣慰、心酸种种唏嘘不已的情绪,如有实质般穿过那扇虚掩的门,让人触动。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内卫月华君来抓人,直接开出非常诱人的条件“提供条件者可脱离贱籍”,这群对高秉烛恨不得啖其肉食其皮的人,给出的态度却是“有天大仇怨也在井下解决”(不会出卖给内卫)(当然后续是否有人叛那是另一回事)。这一方面是地下世界的规矩,一方面是长期偏居一隅抱团取暖形成的强烈的归属感。高秉烛回忆中的不良井,少年们都带着回忆的金色暖意。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高秉烛#《风起洛阳》:黄轩教科书级别的哭戏,让故事“有了魂”
文章插图
非常穷苦,连糖葫芦都没有见过,但又极其富有,恩义重过千金。剧作建构了物质匮乏但情谊富裕的不良井世界,那是小饼子和高使的来处,是高秉烛纵使变成孤魂野鬼也要拼死守护的广义上的家。所以剧中内卫闯入不良井抓捕高秉烛的那场打戏,浸透着“老鼠戏耍猫”式的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