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古代潮州文学史》序

□ 吴承学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 全国各地的乡邦文献整理与地域文学研究成为学术热点 。 饶宗颐先生很早就提出“潮州学”的学术理念 。 “潮州”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 , 其名取“在潮之洲 , 潮水往复”之意 。 有潮水往复 , 绵延不绝、滋长生发的地方 , 就有潮声 , 有潮人 , 有潮人之文 。 潮州自古崇尚文化 , 人文兴盛 , 故有“海滨邹鲁”之雅称 。 近几十年来 , 在“潮州学”的大纛下 , 潮州的历史、语言、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 。 但相对而言 , 对古代潮州文学史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 。 翁奕波、翁筱曼二教授所撰《古代潮州文学史》 , 有力地推进了这方面的研究 。
岭南先贤屈大均曾编纂了四十卷《广东文选》 , 在自序中写道:“嗟乎!广东者 , 吾之乡也 。 不能述吾之乡 , 不可以述天下 。 文在吾之乡 , 斯在于天下矣 。 ”中国文化之博大丰富 , 是由各个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组成的 。 不理解地域文化 , 何以理解中国文化?一乡之人对家乡的体认并有意识地进行乡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 追源溯流 , 探索乡邦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 , 这可以使地域文学进而成为民族总体文学史中自得自立的一部分 。 地域文学的研究越深入 , 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就越全面 。 古代潮州地区的文献与文学遗存 , 既直接反映着潮州的历史文化形态 , 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整体风貌 。
《古代潮州文学史》既有对古代潮州文学之起源和文化基因的探索 , 亦有对唐、宋、元、明、清潮州地域文学沿革、嬗变的规律探寻;著者立足于“整理国故”和“历史还原”的基本原则 , 依据古代潮州历代文献与前人遗存之文学史料 , 以历史演进为时间线索、以文体演变为空间场景 , 秉承“知人论世”的学术传统 , 展开对历朝历代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审美阐释 , 力图客观公允地还原古代潮州的文学样貌 , 梳理古代潮州文学传承之脉络 。
纵观该书 , 可称道之处不少 , 有几点尤其值得关注:
饶宗颐教授曾提出 , 潮人文化源头存在着一种儒佛交辉的态势 。 这种以儒佛交辉为主要基因的文化土壤 , 正是古代潮州文学赖以滋长之文化温床 。 著者认同饶先生的观点 , 并进一步阐述 , 古代潮州文化源头除了本土带有南方巫道基因的畲族文化之外 , 更重要的是从中原传入的儒佛文化 。 “由于中原文化的长期融入 , 尤其是官师文化的渗透 , 潮州文化稍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 儒佛交辉在仕宦阶层与平民阶层渐渐有所分离 , 佛禅文化不断地走进平民百姓家 , 而仕宦阶层则选择了崇韩尊儒之正统道路 。 ”因此 , 古代的潮州文学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以“温柔敦厚”的美学风范 。 这是对古代潮州文学文化特质的整体把握 。
【地域|《古代潮州文学史》序】作者认为 , “一片江山尽姓韩”的背后 , 体现了韩愈刺潮积极倡导儒学道统 , 大力促进中原文化与潮州本土文化的融合 , 改变了古代潮州文学文化贫瘠的状态 。 著者从移民文化融合与历代流寓先贤典范力量的角度 , 揭示了古代潮州文学所特有的 , 中原文学的长期栽培与本土文学的拔节滋长互相融合 , 本土作家之创作和寓潮作家在潮期间之创作互为促进的个性特征 。
作为地域文学史 , 为乡邦存文存人是题中之义 , 如果说主流文学史是在经典化的删汰过程中演进 , 地域文学史则更为重视文化的层积 。 因此著者要尽可能蒐罗、爬梳和整理大量较少研究者关注甚至知者甚少的文献 , 并从中攫取学者的思想、学术观点 , 作家最具代表性的诗词文章作品 , 呈现在读者面前 。 这既考验著者的识力 , 也是本书学术价值的体现 。 如本书对明代唐伯元的发见 , 除了阐述其论说性散文承载其理学思想 , 指出其核心思想除了否定阳明心学 , 捍卫程朱理学正统地位之外 , 还有他的强调立志 , 要求诚心于学 , 反对以悟入学的治学观点 , 更进一步援引其南北文学观:“北人宜南声也 , 而学必北;南人宜北学也 , 而声必南 。 ……学不改北 , 而声不易南 。 夫是之谓中和 。 中和者 , 道也 。 ”唐伯元认为北方文学长于哲思 , 南方文学长于形意 , 其南北互补文学观 , 既是南北文学不同论的补充 , 更进一步以互补而引申至道 , 颇有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