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诗歌的海外译介:“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三 )


永存中国现代诗歌史
穆旦诗作在英语外 , 还被翻译成日语、德语等其他语种 , 在全世界传播 。 比如日本汉学家、九州大学教授秋吉久纪夫就曾翻译穆旦诗歌 , 以《穆旦诗集》为名 , 由日本土曜美术社1994年出版 。 书中囊括了穆旦从早期到晚年的66首作品 , 还附有穆旦年谱、作者的采访与评介文章 , 以及王佐良、唐祈、周与良的3篇评论和回忆文章的译文 , 可以说是一本较为全面丰富的选集 。 秋吉在序言中指出 , 穆旦诗歌“是以人类与生俱来的痛苦所交织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为对象 , 这种独特的诗的旋律 , 在中国诗歌的漫长的历史中 , 可以说还未曾有人奏响过” , 这与王佐良在《一个中国诗人》中的观点遥相呼应 。 秋吉还谈到了穆旦诗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 穆旦也被海外出版的多种文学史详细地介绍、讨论 。 比如1997年英国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杜博妮等撰)、2001年美国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梅维恒主编) , 还有影响更大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 , 2010年出版)和《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王德威主编 , 2017年出版)等 。 其中 , 《剑桥中国文学史》奚密所撰的章节重点评述了穆旦的代表作《诗八首》:“醇郁的语言、吊诡的意象 , 穆旦的《诗八首》组诗(1942)反思灵与肉、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可避免的幻灭之间的冲突 。 爱情只是语言照亮世界的一瞥 , 环绕着世界的是巨大无形的黑暗 。 ”“《诗八首》彻底打破了对爱情、生命、自我的浪漫幻想 , 刻画了人类存在的困境 。 ”她对穆旦诗歌所达到的精神高度作出很高的评价 。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则在关于穆旦的专论章节《一个年轻诗人的画像》中 , 详细介绍了穆旦的生平 , 尤其是其参加战争的经历 , 由此重点讨论了《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与《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这两首书写战争的诗歌 , 认为穆旦揭露了深层次的现实 , 表达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对现实世界的洞悉 , 因此与同时期书写战争的诗歌明显区别开来 。
概言之 , 穆旦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 , 已在海外被广泛译介和接受 。 穆旦对于自我的内省式的探寻、在语言上空前的创造性以及其诗歌中的受难精神 , 都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相当独特的品质 , 也是其被海内外研究者不断探讨与研究的原因 。 可以说 , 穆旦诗歌不仅丰富了中国新诗的版图 , 也让全世界读者得以了解中国诗歌所具有“深度”和“强度” 。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穆旦诗歌的海外译介:“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