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是春秋“叔夷钟”,“叔夷钟”铭文有“处禹之堵”字样。另一件是现藏国家博物馆的“秦公簋”,铭文中有“鼏宅禹迹”。而保利博物馆收藏的遂公盨(豳公盨)是一件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记录“大禹治水”的实物性器物。
方燕明说,这些铭文可以证明,周代的时候,对大禹和夏的存在是普遍认可的,国别、族属是清晰的。周代人不仅认为夏是存在的,而且普遍认为大禹是英雄,顺着大禹的足迹前行是正统而高尚的。可以说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大禹崇拜。
在传世文献中,对夏代的历史、事件记载多但内容简略,主要是夏王(夏后)的世系、夏代积年、都邑和族属。
方燕明介绍,夏代的纪年,历来说法不一。古本《竹书纪年》中有“夏纪”,夏王共历十七君,夏代总积年长达471年。
《史记·夏本纪》认为“有夏一代,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但并没有交代具体纪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夏代年表认为,夏代的年代是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14代17王,共470年。
都邑是寻找辨认夏文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夏代都邑的变迁可以了解夏族的活动空间,从而确定夏文化的分布地域。
方燕明介绍,文献中关于夏代都邑的记载零散而且分歧很多,但是经过历代学者的梳理,大概可以看出夏代都邑变迁的轮廓。
历史记载中的夏代主要大事有大禹治水、禹征三苗、涂山大会诸侯、大禹葬会稽、夏启改禅让为世袭、太康失国、昆弟五人作《五子之歌》、夏桀暴虐亡国等。
方燕明说,从中国古代文献上看,夏是三代之始,有关夏的记载一直是被当作信史的。
田野探方觅夏踪
□河南日报采访人员张体义
“夏文化是研究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学术课题。百年来,中国考古学人始终没有停下对夏文化探索的脚步。”12月2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梁法伟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梁法伟说,早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初,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曾赴山西进行考察,寻找夏代遗存便是考察目的之一。考古学家徐旭生1959年对“夏墟”的调查,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学术目标,是学界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夏文化考古学探索的开始。为了探索夏文化,考古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复查和发掘工作。
河南的夏文化考古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发现和发掘了一批重要的夏文化相关遗址,有力地推动了夏文化研究工作。1977年,在登封召开的“告成遗址发掘现场座谈会”掀起了夏文化研究的高潮。
梁法伟介绍,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联合研究中,夏文化考古探索取得了巨大进步。众多学者依据一系列的考古发现,结合对文献记载的全面梳理,包括参考相关遗址的多学科分析检测数据等,经过较为充分的研讨、争鸣,虽然对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夏文化有不同的认识,但仍然对夏文化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和阶段性的主要成就,已得出夏文化真实存在的科学结论。作为学术界主流观点,许多学者认为龙山时代王湾三期文化晚期、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分别为夏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
梁法伟说,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基础,结合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进行考古学研究,是解决夏文化问题的可行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近年来,夏文化探索与研究再度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及河南、山西、安徽、陕西等省的考古研究机构,都围绕夏文化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考古发掘、综合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郑兵$「诗歌欣赏」郑兵:那条河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海波东#斗破苍穹:云韵主题曲一出,拥抱结束,萧炎后悔在魔兽山脉当圣人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