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阴欲雨#风调雨顺好年景,陈继儒绘《春阴欲雨》

有一个词叫“风调雨顺”,指风雨来得及时并且适量,利于农业生产。换而言之,风调雨顺之年,就是丰收之年。有没有想过,怎样画风调雨顺呢?明末画家陈继儒曾经画过,他通过描绘春雨,表现出天气和暖,百姓生活和乐融融。从一团和气入手,揭示丰收之年的主题。
有的时候,欣赏一幅画没必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的见解。然后,在画中寻找证据,佐证自己的观点。表面上看《春阴欲雨》,就是一幅典型的明末文人画。仔细看,画面中部,山中峡谷,有耕种的痕迹,就知道陈继儒在创作中的确想到了关注民生。
春阴欲雨#风调雨顺好年景,陈继儒绘《春阴欲雨》
文章插图

陈继儒和董其昌是老乡,比董其昌小三岁。他在29岁那年决定隐居,此后再也没有步入仕途。皇帝曾经下诏书征用,他以体弱多病为借口推辞了。这样一个人,宁愿享受田园生活,也要视富贵如浮云。故此,他在画中才能有春耕的农田,错落的农舍。
陈继儒用笔随意,喜欢表现萧疏之美。在《春阴欲雨》中看不到萧疏旷远,这是由于表现手法和作品内容要相辅相成。他画一年之计在于春,风调雨顺丰收年,不适合用萧疏的笔法。画中笔墨湿润,让人联想到万物复苏,大地回暖。这样画,才能让人看懂他的意图。
【 春阴欲雨#风调雨顺好年景,陈继儒绘《春阴欲雨》】春阴欲雨#风调雨顺好年景,陈继儒绘《春阴欲雨》
文章插图

《春阴欲雨》在格局上很像五代名家的作品,视野大,气势足。陈继儒深入生活,摆脱了明末文人画孱弱的弊病。想不到吧,一介书生,骨子里却能量惊人。人品高贵,志向高雅,博学多才,还能关注民生。难怪他隐居之后,三吴名士纷纷去拜访讨教。一幅山水画,让人看到了陈继儒的情怀与学养。
陈继儒喜欢读书,喜欢画画,也喜欢研究绘画的理论。他写过一本《妮古录》,记载书画碑帖的遗闻轶事。见识多了,创作思路就会打开,他不再被桎梏在文人山水画的框架内,开始尝试师法自然。
春阴欲雨#风调雨顺好年景,陈继儒绘《春阴欲雨》
文章插图

《春阴欲雨》可以有多种解读,乐山乐水没问题,隐居生活没问题。只不过,这些欣赏角度一点也不新鲜了。画家在创作中追求新意,观者在欣赏时也要看到前人没有提到的细节。结合社会背景,明末是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时期。陈继儒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肯定会有所关注。于是,他画百姓民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明末乱象频出,民不聊生。陈继儒不肯入仕,一方面是心灰意冷,一方面也是自保。他在画好年景,何尝不是希望人生顺遂,可以少些坎坷。好年景,成了大多数人的共同期盼。
春阴欲雨#风调雨顺好年景,陈继儒绘《春阴欲雨》
文章插图

看着画中精妙绝伦的点染,陈继儒画这幅画的时候,一定很开心。文人画家笔下,很难看到这样温馨的作品。尤其是明末画家,他们的反思过于深刻,常常让画面充满了悲凉的调性。不做作不媚俗,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悠闲畅快,这就是陈继儒带来的山水感悟。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