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画法学会以后 , 可以了解中国画在不同花慧之间的叶子的表达形状 , 如何来组织穿插 , 形成画面的美 。
“菊”的画法学会以后 , 可以了解中国画各种花慧的组合和变化;如荷花、牡丹、月季等 。
写意中国画的经验积累 , 只有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地学习 , 经历从“临摹、写生、创作”的几个阶段 , 在师古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 , 才可能做到创新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3、理论学习
中国画的理论学习 , 可以从《芥子园画谱》、《潘天寿谈艺录》开始 。 张彦远及吴道子《历代名画记》的绘画理论:强调“意在笔先 , 画尽意在 , 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 , 形似须全其骨气 , 骨气形似 , 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 。 唐朝署名诗人王维对绘画要求“意在笔先” 。 笔行墨走 , 很早就指出了绘画在中国画的用笔中的重要性 。 中国画的行式内容 , 是中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绘画的具体语言表达方式 , 就用笔而言也有许许多多的讲究与要求 。 中国画用笔的方法十分灵活并富于变化 , 笔下所表现的形质和气象是千变万化的 。 谈到中国画的用笔 , 点、线是中国画形式语言中最基本单元 , 是写意中国画表现物象的基本元素 , 一幅中国画的优劣程度均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点、线上体现出来 , 点、线是写意中国画的造型基础和骨架 。 然而 , 在宣纸上作画时按照用笔的速度来区分有“急徐、快慢、涩畅”、按用笔的力度来区分有“点戳、提按、顿挫”、按用笔的调锋方向变化上区分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散锋、”和书画上的“捻管”等使转动作 。
本文图片
写意花鸟画也讲究书画同源 , 有许多大画家同时也是大书法家 , 如董其昌、苏东坡、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郭石夫等 。 书法的理论和实践几乎包涵着中国画用笔的全部美学价值和形式美的内容 , 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相比较它更加抽象 , 但在审美主旨精神上却更为具体 。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书法的修养对于写意画家是何等的重要了 。 中国画题跋第一人苏东坡 , 是其将书法引入绘画 , 成就了画作要能相互印证、相互协调 。 黄宾虹对用笔归纳“平、留、圆、重、变” , 也是中国画家所追求的笔墨效果 。 笔线在宣纸上要求平直中有波折变化 , 而波折变化必须恰如其分 , 做到曲折中有平、平中有直 , 而不破坏平直的基调 。 笔在运行过程中要留得住 , 不能信笔溜滑浮于纸面 , 使笔墨线条失去凝重 。 在点线中要圆笔中锋 , 以求浑厚华滋并能力透纸背 。
本文图片
用笔在国画作品中笔墨要能看到其厚及为“重” , 要有骨气及为“力”也 , 但又不是使用蛮劲力而能“为”也 , 要能使出笔的“巧”来 。 最后又要求在自然中求变化 , 在变化中求统一 。 这些基本原则 , 便是用笔之“法” 。
画家在运用笔墨功夫 , 就是对这些“笔法、墨法”的深入体会和熟练运动 。 若违背这些原则 , 就容易形成“钉头”、“鼠尾”、“蜂腰”、“鹤膝”、“锯齿”、“圭角”等忌病等 。 这些之所以不可取 , 也是历代画家所总结的规律 , 因为在画面产生的效果表现为不美 , 诚然不是条条框框 , 之所以会出现 “败笔” , 是不能熟练驾驭笔而达到心手双畅的原故 , 其“笔墨”表现为轻浮浅薄 , 缺少内涵 , 故无法形成画面的美感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艺术家$俞晓夫新展:信笔“闲聊”,灵动的“上海表情”跃然纸上
- 中国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战“疫”作品即将亮相迪拜世博会
- 作品展|郑海鸥艺术作品展在阳江市美术馆展出
- 矿晶|椰视频|“国际矿晶艺术展·晶华”海口展出 展出33件珍贵矿晶藏品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后面还有3个字,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