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梁晓声:短篇小说像魔方|写作课( 七 )


你看同一件事就好像魔方 , 我们稍微把它旋转一下 , 它会延伸出来不同的短篇的这种风格和呈现不同的我们叫作主题的那种方向 。 我个人觉得 , 它有这么多种可能 , 所以我写短篇的一个想法就是当我在开始结构的时候 , 一定是这样的 , 就是刚才的这几种可能性会一一地从我头脑中过 。 我不会只想到了第一个我拿笔就写 , 我还会想 , 还有第二种结构可能吗?还有第三种结构可能吗?我尽量要启动我的想象的能力 。 凭自己能想出几种可能性 , 我要掂量这几种可能性 。 以自己的想法来判断 , 哪一个是我自己最想写的 。 哪一个我认为在我发出去这篇小说之后 , 它应该跟社会生活的碰撞作用更大一点 。 那么我可能会选取那一个方式 。 这种不同 , 有的时候还和作家本身的心情有关 。 如果作家那几天郁闷 , 看社会的心理处于消沉 , 他可能就会选择符合表达他当时心情的那一个方案 。
所以我们在读一篇小说的时候 , 其实我们也可能从小说的背后看到这个作家在当时写那样的作品 , 他可能是什么样的 。 当然 , 这里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我始终在想一个问题 , 就是善 , 温暖 , 人性的希望 , 或者说我们对人性的理想 。 它和深刻之间是什么关系 。 比如刚才我们举的《午夜的事》 , 以我看来 , 如果我们依然感觉到这个社会很冷很冷的时候 , 冷 , 而且反映这个社会很冷的作品也很多的时候 , 因为社会很冷 , 反映作品就很多 , 那我这时候可能会选择其中的那一篇 , 就是他们把老师抱到医院去了 , 老师说 , 这是我教到的最好的学生 。 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说 , 我在执笔写作的时候 , 尽量地拾遗补缺 。 就是说我一定要看得多一点 , 现在哪一类作品 , 它多了 , 这类作品反映社会的那一面 , 成为普遍性了 。 但是我个人认为那一面一定不是全部 。 也应该有作品在呈现同样事件的时候 , 呈现社会生活的另一面 , 那因此我会说 , 我会把我的作品作为缺失的那一点 , 我补充进去 。 哪怕别人说 , 你看你的作品就不深刻了吗?不深刻我也会这样做 。 因为我认为这样补充了 , 整个文学所呈现的社会生活才算比较的全面 。
我不太赞同那样一种观点 , 似乎认为善 , 人性的理想 , 人性的温暖 , 只要表达了这一点 , 就一定不能深刻 。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 比如说契诃夫的《第六病房》 , 因为《第六病房》里面就是一个精神病院 , 许多精神病者和疑似精神病者都被关进精神病院了 。 有担心自己不断地恐惧自己受迫害的这种抑郁症的文人 。 有激进的大学生 , 有这样那样的人吧 。 然后这个医院新来的院长 , 他就很善 , 他经常跟那些官员 , 邮电局长们在一起谈话的时候 , 跟市长们在一起谈话的时候 , 他说我来做院长 , 以我的眼睛看 , 这人那人 , 他们没有病 , 他们说的话是对的 , 他们对于俄国的社会的感觉是对的 。
那这个人就不断地想关怀他们 , 想使他们在医院里少受到委屈 , 当然最后这个人自己也被关进了 , 就是院长本身被关进了病房 , 第六病房 , 重症 , 精神病患者的那个病房 。 因为院长本身他还保留着人性的温暖 。 但是毕竟契诃夫写了这样一个人物 , 他很温暖 , 他不影响这个作品的深刻 。 雨果的《悲惨世界》也是这样的 , 你想冉·阿让这样一个人物 , 到最后成为那样一个市长 , 然后还履行自己对芳汀的承诺 , 要找到小小的柯赛特 , 这是一个绝对理想化的人物 。 但是整个《悲惨世界》这部大著作的深刻性 , 并没有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