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明定陵发掘往事,郭沫若当年秘书说出挖陵起因,与所传完全不一样

明定陵发掘往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个老话题,关于明十三陵中定陵的考古发掘。因为,现在网上所传、甚至一些书籍中,讹传多多,人云亦云。
说到明定陵,关注考古的网友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这是1949年后国家主动发掘的第一座帝陵,也是迄今唯一一座主动发掘的帝陵。

周恩来&明定陵发掘往事,郭沫若当年秘书说出挖陵起因,与所传完全不一样
文章插图

明定陵

当初怎么想起发掘明定陵的?
众所周知的说法是,原定发掘明十三陵之首陵——成祖朱棣的长陵,出于稳妥,决定先试掘一座规模小点的明陵,以摸索和积累经验,于是阴差阳错地选中了神宗朱翊均的定陵。
这个说法没错。但是,决定先试掘的明陵最初并不是定陵,而是世宗朱厚熜的永陵。在吴晗给国务院秘书长的信中,他给出了这样的理由:
“根据勘测结果和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先在永陵(规模比长陵小,一部分地下门道已露出地表)进行部分试掘,深入了解陵墓结构、地形和安全情况,取得经验,以便拟定开发长陵的详细计划和编制概算,经国务院批准后,再正式进行长陵的发掘工作。”

周恩来&明定陵发掘往事,郭沫若当年秘书说出挖陵起因,与所传完全不一样
文章插图


从吴晗的信中可以看出,试掘永陵的理由有两点:一是规模比长陵小,二是地下墓道已暴露。
实际上,永陵的规模很大的,并不小,且并没有暴露墓道。
尔后,改试掘定陵——定陵仿永陵而建。
而改掘定陵,也是吴晗的“误判”。
时北京市文化局组织考古人员,对长陵及整个十三陵区进行了一番调查。在勘测定陵时,发现封土围墙南侧外墙皮有几层砌砖塌落,里面有砖砌券门的迹象。这一重大发现,被误认为是定陵的墓道。

周恩来&明定陵发掘往事,郭沫若当年秘书说出挖陵起因,与所传完全不一样
文章插图

明永陵

吴晗获悉后信以为真,决定试掘定陵,并于1956年4月2日写信给郭沫若,汇报了此事。
1956年3月28日,吴晗代表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召集有关部门会议,讨论了明十三陵开发的问题,指定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调查研究组先行调查,选定试掘对象。
调查组派人了3天,在进行了两天的调查后,北京市文化局给北京市政府出了份《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开发明十三陵的试掘意见》,报送时长陵发掘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王昆仑副市长。
“意见”并不支持试掘定陵。

周恩来&明定陵发掘往事,郭沫若当年秘书说出挖陵起因,与所传完全不一样
文章插图

明定陵地宫

理由归纳起来有这么三点:
一是定陵墓道并没有暴露,虽然定陵封土围墙西南隅露出有券门,但并不是墓道,很可能是运土的券门。
二是神宗统治最久,长达48年,其陵墓规模很大,不适于试掘。
三是定陵距长陵较远,又隔一道河滩,如果夏季山洪暴发,交通不便。
北京市文化局建议试掘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

周恩来&明定陵发掘往事,郭沫若当年秘书说出挖陵起因,与所传完全不一样
文章插图


理由也有这么三点:
一是献陵营建时间离长陵最近,陵墓内部建筑结构和祭祀制度变化较小,对长陵的开发可提供正确
的材料。
二是明仁宗在位时间很短,陵墓不大,便于发掘。
三是用工方便,献陵距长陵最近,便于和十三陵管理处联系,将来正式发掘长陵方便。

最后还特别强调 了一点——“十三陵中(长、景、永除外)明楼、方城、围墙的保存,献陵比较完整(定陵情况和献陵差不多),发掘后,修复开放,所费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