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 卢俊义、石秀二人被擒于梁中书手中 。 吴用生妙计:“早晚元宵节近 , 北京年例 , 大张灯火 。 我欲乘此机会 , 先令城中埋伏 , 外面驱兵大进 , 里应外合 , 可以破之 。 ”吴用命时迁在十五元宵夜放火为号 , 安排李逵、关胜等人任分队头领 , 孙二娘、武松等人乔装打扮进城 。
《水浒传》中对当时的元宵节场面做了具体描述:北京三五风光好 , 膏雨初晴春意早 。 银花火树不夜城 , 陆地拥出蓬莱岛 。 烛龙衔照夜光寒 , 人民歌舞欣时安 。 五凤羽扶双贝阙 , 六鳌背驾三神山 。
十五元宵夜 , 夜如白昼 , 热闹非凡 。 潮汕地区有悠久的闹元宵传统 , 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描绘潮州府城“闹元宵”的情景:“灯如星月如镜 , 火树银花不夜城 。 ”“一轮明月挂高空 , 万盏花灯照眼红 。 街上行人如潮涌 , 鱼灯队队赛游龙 。 ”元宵庙会上 , 英歌舞表演往往打头阵 , 鼓声、舞者呐喊声、鼓槌击打声齐声发出 , 粗犷奔放 , 气氛热烈 。 同是在十五元宵夜 , 《水浒传》中 , 英雄们战胜而返 , 潮汕百姓兴高采烈 , 欢欣鼓舞 。
武舞同源 忠勇善战的反抗精神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柳剑文多年以来致力于潮汕英歌研究 。 他认为 , 英歌是男子群体武舞 , 与农事、婚恋无关 , 并非源自秧歌或花鼓;舞者手持尺余双棒或一手持棒一手握鼓 , 服装为武士装扮 , 头槌、二槌等主要演员按所扮人物画脸谱 , 其余演员泛指梁山好汉 , 动作带有明显的南拳武技特征 , 具有潮汕本地特色;而大型队舞、战阵具有军乐特征 , 其主要渊源在武舞 , 整体表演形式杂糅了戏剧和武术对打 , 是本土性与外源性盘根错节所致 。
本文图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南英歌传承人洪飞英今年74岁 , 出生于南拳世家 , 自幼随父亲习拳 。 他回忆起幼年时潮汕农村习武风气浓厚 , 父亲的武馆颇有威望 , 村里很多小伙伴也到父亲开的武馆习武 。 洪飞英曾表示:“武术是我掌握英歌舞的敲门砖 。 ”
关于英歌源流的练武习艺说认为 , 明清两代的潮汕地区社会矛盾尖锐 , 乡社多设武馆 , 民众亦喜习武 , 但武馆常遭查禁 , 没收刀枪 , 农民唯有将长棒截短 , 结合南拳马步习武 , 后演变为英歌舞 。
元末明初 , 蒙古王朝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 农民运动四起 , 畲人陈吊眼率畲兵攻下潮阳和揭阳 。 明朝 , 海禁政策未能压抑住潮汕的对外贸易 , 反倒让海商搏命抵抗 , 官方称之为海寇作乱 。 后凤凰山区又迎来流民大举进入 , 盗乱频生 。 16世纪中段的山海寇乱直接影响潮汕大村寨的建立与乡村军事化 。 韩山师范学院教授黄挺认为 , 16世纪后期 , 潮汕社会出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 , 本地士大夫总是强调潮州是“邹鲁之邦” , 地方官员则强调潮州是“难治之区” 。 到了清代 , 道光时期的粤东乡村初步形成了大乡与小乡、大姓与杂姓对立的、壁垒森严的格局 。 方耀在《照轩公牍拾遗》中记录 , “潮郡民俗强悍 , 土匪众多 , 由来久矣”“其强横为一省之最” 。
明末清初 , 明朝旧臣遗民和反清义士 , 为避祸躲进南少林 , 以佛门为掩护 , 保存实力 , 试图他日东山再起 。 清朝早期有严格的禁武禁私兵制度 , 禁止民间习武开设武馆 , 并限制每家每户刀枪的使用 , 不能设擂比武或者私自传授功夫 。 清康熙年间 , 恐于南少林的武术势力 , 康熙命人火烧南少林 , 武僧出逃至民间 , 结会设教 , 顽强反抗 。 有普宁垾塘乡农民口述 , 当地英歌的创始人成枝撇曾到少林寺学武 , 后因政府管制不能开设武馆 , 便将武术编入舞蹈中传授于民 。
- |茅奖小说《暗算》出版20年,精装版归来继续密码和人心全解密
- |新书架丨《潮州传》:向海而生,潮州的大剧注定在大海里揭幕
- 变化|《潮州传》出版:潮州人的精神族谱
- 写法!王羲之失传千年的“草书密码”,学会了这些方法,你将一生受益!
- 早春图@5部悬疑小说,将古董名画作为线索,揭开隐藏在古物背后的密码
- 潮州|潮州人的精神族谱《潮州传》出版:百姓视角,情动于衷
- 广东|《潮州传》出版:潮州人的精神族谱
- 老乌!《爱情神话》的破圈密码:“社会幸福学”在这座都市中自然流淌
- 龙泉市|喜讯!龙泉市多个“文化密码”登上省级榜单!
- 赵子昂@赵孟生平唯一的“酒后之作”,搞懂这幅字,有助你参透笔法密码